正文 第1章 卓琳的故事(1)(2 / 3)

到周末,她常和幾個雲南老鄉一起出去郊遊,或者去茶館喝茶,去戲園子聽戲,生活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然而,北平的生活,對卓琳來說,是並不平靜的。這時,中華民族已經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每一個熱血愛國青年,都會湧起愛國禦侮的豪情,卓琳也不例外。1935年,日本侵略者對南京國民政府不斷脅迫,憑借著《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五省,加緊製造所謂的“華北自治”。

在國土進一步淪陷的危急關頭,在“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形勢下,北平的學生,再也沉默不下去了。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不當亡國奴”的口號聲,響徹北平上空。

卓琳也加入了抗議的洪流。這時,她19歲。

她和同學們手挽著手,肩並著肩,走上街頭,以明心誌。

當局張皇失措,起來鎮壓學生的愛國運動。

軍警們用高壓水龍頭向學生隊伍衝去,用警棍向愛國青年的頭上揮去。

卓琳和她的同學們被軍警的高壓水龍頭衝散了。遊行示威的學生,有30多人被捕,數百人被打傷。學生們的正義鬥爭,喚起了舉國上下更加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浪潮。

12月9日這天北平爆發的學生運動,後來稱作“一二·九”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許許多多北平學生的鬥爭覺悟和水平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提高,他們之中的一大批人,從此便奔赴抗日戰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對卓琳來說,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使她的思想覺悟發生了質的飛躍。她那顆純潔的心,從單單追求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追求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上升到了追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的更廣闊的領域。這為她不久以後走上抗日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礎。

1936年,卓琳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物理係。

北京大學,是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是“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的發祥地,是中國新思潮、新文化的活躍之地,也是各種著名學者和新人物風雲際會之地。

當時,學習理工科,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是一些進步青年的理想所在。所以,卓琳報考了北京大學的物理係。她聰明好學,也比較用功,考取北京大學,對她來說,頗具紀念意義,畢竟她是全雲南省第一個能夠考上北平名牌大學的人。

不久,卓琳手夾書本,跨入了位於東城區沙灘附近的北京大學理學院。

進入北京大學學習後,卓琳發現,這裏,是一片新的,與外界不同的世界。在這裏,除學習生活之外,政治氣氛也極為濃厚。校園裏,活躍著受共產黨影響的青年進步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卓琳受進步思想的影響,也參加了這個組織的外圍活動。

這一年,有一件令卓琳意想不到的高興事情發生。這就是,她的兩個姐姐浦代英和浦石英也千裏迢迢來到北平。三姐妹相見,歡聚一堂十分興奮。從今以後,她們能一起在北平讀書、學習了。

然而,好景不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了。

7月下旬,北平陷落。

北平城內一片混亂、恐怖。北平是再也呆不住了,卓琳和兩個姐姐決定離開。

卓琳的大姐浦代英,到北平後已經加入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這時首先做出決定,奔赴當時中國進步青年共同向往的延安。

繼大姐浦代英之後,卓琳和二姐浦石英也踏上了去延安的旅程。由於道路不通暢,她們姐妹倆從北平先到天津,從天津坐船到青島,再從青島坐火車到濟南。幾經輾轉,最後到了西安,找到駐西安的八路軍辦事處。

通過考試,姐妹倆考上了延安開辦的陝北公學。

幾千裏的路程,總算沒有白跑。她們高興極了,興奮得幾乎徹夜未眠。

隨後,她們與一隊青年學生一起,步行前往延安。

一路上,他們日夜兼程,離延安越來越近,心情也愈發激動。從小在生活條件優裕的家庭長大的卓琳姐妹,還沒有經曆過艱苦生活的磨煉。

如今,為了實現抗日革命的理想,不顧山高路險,艱難困苦,連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她們隻有一個心願:不到延安,不死心。

經過七天七夜的艱難跋涉,她們終於到達了日夜思念的革命聖地——延安。

這時,已經是1937年11月了。

秋日的延安,陽光依然暖人。

一眼望去,高高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座雄偉、挺拔的寶塔。寶塔下,是清澈透明、緩緩流淌的延河水。延河之濱,到處可見身著八路軍服裝的軍人,有的在行走,有的在交談,有的在操練。

一片沸騰的景象。

這一切,令兩姐妹耳目一新,精神振奮。

在這裏,她們進入了陝北公學。這是一所為培養幹部而在延安建立的學校,1937年9月剛剛成立,專門招收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學員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群眾運動等課程的學習。

三四個月後,卓琳從陝北公學畢業了,被分配在學校的圖書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