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抵達極點2(2 / 3)

暴雪鸌(Fulmarusglacialis)

鸌,讀音為“戶”,是一種北極地區的大型海鳥,信天翁的親戚。暴雪鸌是遠海的風雪中翱翔的遊俠,它們不善於行走,平均長達31年的生命主要由無數次長途飛行組成。各種小型海洋生物,甚至腐肉,都是它們的食物。

厚嘴海鴉(Urialomvia)

比起色彩豔麗的海鸚,海鴉們的外貌與企鵝更相近。厚嘴海鴉是海雀科現存成員中各自最大的物種,它們體長40至44厘米,翼展可達75厘米。厚嘴海鴉雖然有飛行的能力,但翅膀主要還是用來劃水的。它們隻有很快地煽動翅膀才能飛起來,並且難以在空中調整飛行姿態。

動物越來越多,是因為我們正在通過巴倫支海駛入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巴倫支海,為紀念16世紀偉大的荷蘭航海家巴倫支而得名。這位偉大的航海家37歲時把生命留在了一塊漂浮的冰塊上,這片群島因此有了這個名字。

善於做生意的荷蘭人,在大航海的巔峰時代崛起。當英國人錢賽勒在探索東北航線的路途上開通了和俄羅斯的貿易,荷蘭人也看上了北極皮貨生意這利潤豐厚的生意,創立了荷蘭白海商業公司。白海商業公司於1584年進行了第一次東北航線的探索。

1594年,又有3艘船從阿姆斯特丹出發,踏上了遠征北極的航程。其中一艘船的船長是34歲的巴倫支(WillemBarentsz),他剛剛開始自己的探險生涯。這短暫的探險生涯中有三次航行,每次航行都進入了北冰洋,但隻有第三次航行具有曆史意義,巴倫支卻為此付出了生命。

巴倫支的第三次探險於1596年從阿姆斯特丹起航,3艘帆船發現了斯匹次卑爾根島—斯瓦爾巴特群島中最大的島嶼,並且到達北緯79度49分,創造了人類北進的新紀錄。後來,巴倫支繼續向東北行進,直到8月26日他們的船被冰封住,他和船員們成了第一批在北極過冬的歐洲人。

從未經曆過的寒冷和北極熊的襲擊讓那個冬天十分難過,但船員們在巴倫支的幫助下竟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第二年夏天,船終於脫離了堅冰的圍困,可以返航了,巴倫支卻已經重病,生命垂危。巴倫支留下了三封信,其中兩封交給了同伴,一封藏在他們過冬住房的煙囪裏。1597年6月20日,37歲的巴倫支死在一塊漂浮的冰塊上。

兩個多世紀之後,1871年,一個挪威航海家來到巴倫支當年過冬的地方,從煙囪裏找出了那封信。巴倫支不僅對航行進行了詳細的文字記載,還沿途繪製了極為準確的海圖,為後來的探險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為了紀念他,人們把我們航程中從摩爾曼斯克港到法蘭士瑟夫地群島所經過的海域稱作巴倫支海。

A.留下名;還是B.留下命?

名垂青史,是多少男人的夢想?但是為此付出生命,值得嗎?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留下名,還是留下命?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我想,所有人都希望長命百歲,同時名垂青史。但是,真正對世界的探索,都是有巨大生命危險的。對未來和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的欲望,才是人們不顧生命危險去追求的支柱。

“我們或者前進一步死,或者後退一步生”,多麼豪邁的宣言。如果不是因為這些偉大的探險家選擇了寧死前進,就不會發現今天的巴倫支海,不會發現北極航道,更無法繪製完整的世界地圖。

對未知和未來,要充滿敬畏,更要充滿好奇。我到北極找北之行,其實就是一路踏著幾百年前來到北極探險的探險家們的腳步,體會他們的心路。我對自己未來的感悟,就是對探險家們心境的領悟。

參觀核動力發電機

曆史的巨輪向前滾動,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當年探險家們探索東北和西北航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沒有破冰能力的前提下,盡量繞開海冰,從歐洲到達白令海峽。

但是今天,我們乘坐的這艘核動力破冰船,讓所到之處都能變成航道。這在16世紀,無異於神話。這艘船平時的工作,就是在貨輪前開出一條航道,帶領貨輪穿越北冰洋。無論東北航道,還是西北航道,都無法抵達北極點。而這艘核動力破冰船所到之處,就是前往北極點的航道。

這都是因為核動力。我們參觀了這艘核動力破冰船的核動力艙。

在這艘船上,權力最大的船長,有一個獨立的會客室。權力第二大的總工程師,有另外一個獨立的會客室。會客室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破冰船剖麵圖,總工程師非常冷靜、細致地給我們講解這艘船的構造、原理等。

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是一艘核動力破冰船,我們會不會有核輻射的危險?萬一遭遇攻擊,會不會有核泄漏?總工程師顯然對這個問題很有準備,應該回答了無數次。這艘船的設計是非常安全的,就算是有別的船從側麵撞擊,也不會威脅到核設施的安全。

那這艘船要攜帶多少核燃料呢?能用多久?會不會對環境有汙染?這艘船大概攜帶250公斤核燃料,就像充電一樣,充滿後,能讓這艘全世界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運轉4—5年。核動力是沒有排放的,所以相對於柴油動力來說更環保。

核動力到底是怎麼驅動這艘船的呢?現在我們利用核動力的方式還很簡單,就是利用核反應堆“燒水”,產生蒸汽,然後就像蒸汽機一樣,把蒸汽轉化為各種能量,帶動發動機組。這艘船就是一個巨大的開水壺。

接著,總工在翻譯的陪同下,帶領我們參觀了船的內部結構,有不少地方涉及安全問題,不讓拍照。理工科背景的我,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核反應堆、海水淡水轉化器(一天能轉化120噸淡水)。但對於對機械不感興趣的人,我可以想象,他們看到的就是:各種管道、各種閥門、各種儀表,完畢。

物件大到一定的程度,其係統複雜性也成幾何級數增長。造這樣一艘核動力破冰船,讓其用“熱餐刀切黃油”的威力在冰雪世界釋放能量,真是相當偉大。人有時會不自量力,有時又會對大自然展示出巨大的威力,甚至破壞力。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是應該:選擇A,因為可能的環境風險,不去觸碰北極,放棄經濟價值;還是選擇B,為了可能的經濟價值,探索北極,同時做到環保?

我真的不知道哪個是應該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想來北極,又擔心人類到來會破壞北極。威力,控製不好,就是破壞力。但我們是否應該為了不破壞,幹脆放棄擁有威力?人類擁有核動力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種錯誤呢?

北極熊今天派了更多的動物來歡迎我們,它們是:象牙鷗、北極燕鷗、中賊鷗、大西洋海鸚、白翅斑海鸚、弓頭鯨。

大海雀(Pinguinusimpennis)

讓我們從已經滅絕的“北極企鵝”開始了解此次北極之行種可能遇到的鳥類。

北極圈內沒有企鵝,這已經是家長說給孩子們的常識了,可是企鵝的英文名——Penguin,卻本該是一種北半球的鳥——大海雀的名字。大海雀的拉丁文學名是Pinguinusimpennis。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在航船上首次來到南半球時,才誤將Penguin這個名字安在了企鵝身上。

大海雀看起來非常想企鵝,同樣也有黑白的身體、直立的站姿、路上笨拙的行走方式,以及水下敏捷的泳姿。更重要的是,二者的翅膀都完全適應了遊泳,而失去了飛行能力。因此它們也曾被稱作“北極大企鵝”,不過它們並非南極企鵝的親戚,相比之下,大海雀跟海鷗沾親更多。

大海雀曾經廣泛分布在北大西洋海域:從法國以西到挪威以北,從格陵蘭、冰島到拉布拉多。因此,北極圈內曾有它們活躍的身影。大海雀是在巨岩構成的孤島上繁殖,在魚群豐富的海洋裏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