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抵達極點1(2 / 3)

棄船上岸觀水流

過了很久,我的室友終於出現了,是邊緣。邊緣高大強壯,確實有當過兵的感覺,身背手提幾個箱子似乎都不顯吃力。他看上去50歲左右,但是精氣神很足。

看他收拾箱子,你唯有張大了嘴,不說話。一件又一件,一個又一個,足足拿了5套相機出來,兩套佳能1DX,1套萊卡M6和1套萊卡M9,還有1套哈蘇4D50。長槍短炮、超重的三腳架、大小電池、彈夾式充電器、3個1000G的移動備份硬盤,還有攝像機和電腦。這些器械堆滿一床,整整齊齊,我就像看到了一個小型的軍械庫。據說,這些設備價值近百萬,重達60多公斤。我一邊努力閉上嘴,一邊悄悄地把我的佳能5DMarkⅢ套機往桌子裏麵推了推。

他說,這次拍攝是輕裝上陣。我在想,沒有邊緣先生這麼強壯,是做不了知名攝影師的。背3個相機上身,我就不用出門了。

怪不得人家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不過顯然,邊緣不是窮人。十幾年前,他能用20張照片換回一輛奧迪A6,確實已經到達另一個境界了。重要的不是你買了多少錢的相機,而是你能用這些相機,拍出精彩的照片來。

按照邊緣的描述,他的相機雙用途。一個用途是拍攝鳥類的藝術瞬間,另一個用途是拍攝商業廣告。後來知道,邊緣先生為企業拍房地產建築,一天的拍攝酬勞是六位數,而且這個價格已經維係了近10年。他用商業攝影換取藝術攝影的門票,用藝術攝影的構思,表現商業。

把愛好做到極致,就是一種商業模式。

之後幾天,我們的74號船艙成了“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美國攝影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邊緣老師的接待處,來觀賞邊緣先生作品的、來請邊緣先生點評自己照片的、來參觀邊緣老師器材的、來詢問攝影器材使用的,絡繹不絕。看著邊緣先生非常快樂而認真地分享,我知道,他的選擇釋放了他的自由,他享喜樂於愛好中。

邊緣,本名張連軍。邊緣是他的筆名。他1989年從事野生鳥類攝影堅持到今,已經走過了中國25個省份50多個自然保護區或鳥類棲息的地方。去了澳大利亞,飛了歐洲,行了非洲,跑了美洲和南極洲……在船上的14天,大家都以為邊緣先生是一位攝影家。但其實,在上這艘船之前,他的第一身份不是攝影師,而是一個企業的掌舵者,是個企業家。就像王石愛爬山、朱駿愛踢球一樣,邊緣愛攝影。當事業和愛好衝突越來越多的時候,邊緣麵臨一個選擇:A.做企業家;還是B.做攝影家?

人隻有被放到“艱難”的選擇的境地中,才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和我一樣,放棄的機會成本巨大,夢想的誘惑更是不小。大部分人會把成功當成事業,把愛好當成夢想。但是,就在登船之前,從大連出發的前一天,邊緣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追隨內心。他卸掉了身上許多頭銜和職位,從此隻保留3個身份:孩子的父親,太太的老公,攝影家。

“我今年50歲。我今年2月赴南極,將自己的生命年齡、工作年齡、藝術年齡歸零。這次來北極點,將北緯90度作為坐標點,選好了點位和坐標,回國後,我馬上要飛向赤道……”他說,“棄船上岸觀水流,拂袖登高伴鶴飛。”

說得真好。要有什麼樣的人生閱曆,要有什麼樣的選擇的勇氣和智慧,才能做到“棄船上岸觀水流,拂袖登高伴鶴飛”?很多人其實需要放棄的還不是“船”,隻是一根自以為可以“救命”的稻草,這都無法做到。

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

克萊頓·克裏斯坦森有一本著名的書,《創新者的窘境》,裏麵談到大公司失敗的原因,就是原有的商業模式太成功,創新開始並不那麼誘人,所以很多人舍不得革自己的命。柯林斯的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說:“優秀,才是卓越的大敵;成功,是成功者的絆腳石。”

北極點,是邊緣的新生之旅。

駛向北極點

因為實在太大,“50年勝利號”無法親自駛出港口。它的核動力係統一開動,估計就會對港口造成破壞,所以一艘牽引船緩緩地把這艘巨無霸船拖出了波光粼粼的摩爾曼斯克港。

我在甲板上看著靜靜的港口。雖然我國“遼寧號”航母(改裝自烏克蘭未建成的“瓦良格號”)的孿生姐姐“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當天不在家,但停靠無數艦船的、神秘的摩爾曼斯克軍港,在夕陽下還是相當迷人。就在這個港口,“二戰”的時候,蘇軍堅守40個月,最終擊退了本來計劃3天就占領城市的希特勒;就在這個港口,摩爾曼斯克人浴血奮戰的同時,向整個蘇聯輸送1/4的英美援蘇物資。整個摩爾曼斯克軍港顯得有些陳舊,但更顯曆史滄桑,讓人肅然起敬。

船上最主要的溝通方式有兩種:廣播和插在船艙門上的通知。每天早上醒來,門上都會有一份打印好的當日活動安排,背麵是對前一天的回顧:《極地日報》。他們知道我寫過書,還在寫專欄,所以請我做《極地日報》的總編。我們到船艙的時候,門上的信息袋子裏,已經有了極之美總經理周沫代表探險隊給大家的一封歡迎信,以及一份7月26日當日的安排。

當天的安排比較簡單,除了到處走走看看,熟悉一下這艘巨無霸船隻外,最重要的是參加一個強製要求的救生簡報會和救生艇演習。

簡報會挺有意思,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救生衣演示。這樣的救生衣使用演示,我在飛機上一年要看200次左右,站在通道裏的空姐,還有演示視頻裏的空姐,都做出一個拉環充氣的姿勢,但是卻不拉下去。我已經好奇了很久,這次,終於親眼看到了,原來是這樣。飛機上的安全演示視頻,外包給任何一家“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公司重新拍一遍,都會比現在好理解得多。

往下的4天,我們會一直不間斷地在海上航行。這一路上,唯一會經過的島嶼,是法蘭士約瑟夫地(FranzJosefLand)群島。如果天氣允許,我們可能會登島;但如果霧很大,我們可能這一路不停靠任何島嶼、大陸,直接駛往北極點。正常情況下,預計會在2013年7月30日或者7月31日抵達北極點。

也就是說,接下來我們會有4天到5天不停留地全速航行,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在船上。這是登船的第一天,我很不願意一直在船艙和酒吧坐著,就在甲板上閑逛,打算認識一些新朋友。

除了邊緣先生外,這個船上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人。我已經聽說,有一位來自鄭州的老楊,從自家帶了字畫香茗,把自己的船艙裝點成了“老楊茶室”,然後歡迎別人去做客聊天。聽說船上還有一位道家大師,已經見到他的人說,他就穿一件背心短褲吹著北冰洋的風,到處走來走去,據說這一路還辟穀,隻喝水不進食。我還聽說,這船上有一對新人是帶著婚紗來的,他們將在抵達北極點時,請船長為他們主持婚禮,在聖潔的冰原上,宣布彼此找到了自己的“北”。

不過不著急,我們還有很多時間。大家需要一段時間熟悉起來。我在船尾散步,享受著北冰洋的海景。夕陽下,巨艦破浪前行。夢想給了我核的力量,但是北極點,請你指引我前進的方向。我們的船在北冰洋中無畏地行駛,海鳥在空中自在飛翔。我的心中,有種無限的通透和自由感。當你把心中的夢想,當作前進的方向,並為之采取行動,就好好享受那種生命的自由和暢快吧。

第一天我們離冰蓋還很遠,看不到在冰麵上跳躍的北極熊,但看到了不少種海鳥,比如紅嘴鷗、北極鷗、銀鷗、長尾賊鷗和北極最常見的三趾鷗。

三趾鷗(Rissatridactyla)

三趾鷗也許是北極地區數量最多的海鳥。一般鷗類的腳有4個趾頭,3個朝前,1個朝後,而三趾鷗的後趾退化了。三趾鷗的英文名字Kttiwake來自它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