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職業地圖
沒有人可以擁有一張完整的職業地圖。每個職業人都依靠自己手裏掌握的一張或精確或粗糙,或完整或部分的草圖,勾畫著自己的職業未來。我看過不少人手裏的地圖,有的絢麗無比,有的簡單得可憐;有的非常精確,有的誤人子弟。其中有一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讓大家看看,我看到了什麼寶藏。
地圖第一站:專家
剛剛大學畢業,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積攢了非常豐富的知識。選擇創業?沒有魄力的話,不如就業能學到的東西多。千萬別去讀MBA,也不要假想1—2年後就開始做管理。那些是經驗的升華,可是我們還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升華。
我們擁有的傲人資本就是年輕。我們學東西比任何人都快,我們的知識掌握得最好,我們有旺盛的精力。在這個階段,我們其實大部分人都在靠“體力”掙錢。加班?不在話下。工資不高?隻要學到東西,沒有問題。我們不斷成為年長者的威脅,我們的原始積累在不斷自我挑戰中完成。
我常常說,不要在乎自己35歲前的收入。等你以後回過頭來看自己年輕時,會覺得那些錢少得可笑。如果你為了每月800元或1000元的差異放棄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將來你會捶胸頓足。
這段時間的特征:
力量:體力+智力
資源:知識為王
頭銜:專家
生活:靠自己賺錢
環保:不可再生資源
地圖第二站:業主
隨著公司裏不斷新進“專家”,我們開始感歎,我們的體力已經無法和他們相比了。我們已經成了“老專家”。工作的時間明顯縮短,學習新東西的速度明顯放緩。但是我們積累了那些新人所無法立刻具備的核心價值:經驗。我們開始可以說:“經驗告訴我,是這樣的……”“相信我,這樣的決定我做過300次……”
然後很多人從一兩個項目開始創業了。他們看到,世界排名前十的富翁,好像沒有一個是為別人打工的。他們開始學習荷蘭人的精神,打理“自己的”生意。這段時間,經驗和技能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之前省吃儉用得來的一點財富,全部投入生意。我們有點患得患失,原來,我們開始有東西可以失去了。我們希望得到更多。
有的人失敗了,於是回去繼續打工;有的人成功了,開始讀MBA;有的人成了大功,開始雇用MBA。我們開始覺得,有人為自己打工,原來比自己打工更累。
這段時間的特征:
力量:智力+財力
資源:技能為王
頭銜:業主
生活:靠別人賺錢
環保:可持續發展
地圖第三站:資者
我們開始想什麼是輕鬆的活,答案是:沒有—除非繼承遺產或者娶個富婆。怎麼辦呢?我們開始琢磨怎麼可以不幹活,讓錢去幹活。那就業主為我幹活,我投資業主。
10年前認識的張三、5年前認識的李四聚在一起,發現大家的資源可以“運作”,而王五原來可以幫這個忙,一拍即合。以前積累的人際關係開始體現無上的價值。以前積累的錢,開始自己生出自己。
白天出入各種場合,用我們的多年的處世力發現機會;晚上就打開電腦,看看錢們又生了多少子孫。終於,財務自由了,開始空虛了。幹點什麼呢?去打工吧。如此,終點又成了起點。但是高度,已經不同了。
這段時間的特征:
力量:財力+處世力
資源:人際關係為王
頭銜:資者
生活:靠錢賺錢
環保:生生不息
這幅地圖有點意思。
登上諾亞方舟
登上這艘諾亞方舟,我還是相當激動的。
一上懸梯,就有一隻大長焦鏡頭,招呼每個人轉頭,和巨無霸拍照留念。這個大長焦背後,就是中國著名的攝影師—邊緣。早就聽“極之美”的唐國棟提起過邊緣,我也上網搜了一下。20世紀70年代當過偵察兵的他,現在是國內最著名的鳥類和建築攝影師,曾獲過中國攝影藝術最高獎—金像獎,以及中國國家林業局森林文化獎、世界自然基金會自然獎。他曾用20部作品換來一輛奧迪車,很多作品還被世界自然基金會收錄。
想想法國TV5電視台的攝影記者,想想中國最著名的攝影師邊緣先生,我突然有種感覺:我的相機白帶了。
我們的行李不用自己提上船,有一輛大型吊車把所有人的行李直接送上甲板,然後會有船員幫忙分發到每個人的房間。我們隻需要先到艦艏甲板層的接待中心(reception),登記,並把護照交給探險隊,然後回房休息。去過南極,對登船有了一些經驗。把護照交給探險隊,是因為我們即將去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這個地方俄羅斯認為是自己的,加拿大也認為是自己的,丹麥同樣認為是自己的,但所有其他人都認為不屬於誰的地方——北極點。
走上這個龐然大物,很沒有方向感,要適應一下。我們簽到所在地是艦艏甲板層(BowDeck)往上,還有船橋加班(BridgeDeck)一層、二層、三層。128位客人,都住在這第四層。再往上,還有一層艦橋(Bridge),就是駕駛艙,以及船長的臥室。這裏可以俯瞰一切,也是整艘船的控製中心。為了能把我們128人送到北極點,船上還有140位俄羅斯船員,他們都在加班一下居住,和客艙幾乎完全沒有接觸。後來在船上的11天,我幾乎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到過甲板層以上。做船員,是非常辛苦的。
我找了一會兒,發現了74號船艙,就是在船橋加班這一層,接待中心的後麵。住在這一層有一個好處,離餐廳很近。還有,平常通知大家到甲板上去看冰山、海豹、北極熊,不用上下樓了,都是從這一層出去走到甲板上。載我們上天俯瞰的米8直升機,也在這一層尾部。
雖然介紹上說“50年勝利號”是按照酒店的標準建造的,但是顯然,它畢竟還不是一艘專門的郵輪。我住的船艙是個典型的工作艙,隻有一張狹窄的小床和一個可折疊的沙發。桌子上放著一隻大概14英寸的彩色電視,我很驚訝2007年交付的巨無霸,從哪裏買來的1987年的電視。我很擔心電視壞了他們沒處修,所以從頭到尾沒有打開過。每個船艙配了兩瓶瓶裝礦泉水。為了環保,水喝完以後,可以用空瓶子到各層的飲水機處補充淡水。桌子不大,櫥櫃不大,但是儲物空間很多,到處都是抽屜。不大、簡單,但是很幹淨。我挺喜歡這樣,如果派一艘泰坦尼克號那樣豪華的郵輪去北極點,在那裏賭錢、喝酒、辦舞會,那北極點就不是北極點了。
行李已經在門口了,我開始把東西一點一點收拾出來。
去北極點,很多人覺得會很冷,要穿很厚。其實夏天的北極點沒有那麼冷,裝備沒有那麼誇張。7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天,到北極點的時候,大概最冷也就是零下10度左右。所以,一件帶抓絨的保暖效果好的衝鋒衣,一條加厚的衝鋒褲,就可以了。我自帶了一件用了3M新雪麗材料的衝鋒衣,船上後來也發了一件,用的是同樣的材料。除了保暖衣褲外,因為要登陸,一雙防水防滑保暖靴子非常重要,所以船上還給每人發了一雙專用靴。其他的,就是手套、墨鏡、能遮住耳朵的帽子什麼的常規配備。
出國旅行,對我最大的挑戰,是吃。在國外待的時間越久,越想回國。我完全相信“每個吃貨都愛國”這句話。走出中國,有什麼“美食”能比中國菜好吃呢?所以,我還是帶了方便麵。吸取南極旅行的經驗,我這次沒有帶30包方便麵,我帶了10包。另外,還有幾包榨菜。還有一個110—240伏的電水壺。這一路過來,我慢慢知道,有人帶了老幹媽,有人帶了醬蘿卜,有人帶了大米綠豆還有電飯鍋,甚至還有人帶了茅台。和一船中國人一起去北極點,我知道,這次,我是餓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