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問我為什麼要去北極點。我給他們講了我“南北穿越兩極,東西環行世界”的夢想。我說,就是有一種力量,在北極點召喚我。其實,去北極點這一路,並沒有去南極那樣的景色。南極是陸地,北極是海洋。去南極是探索世界,去北極是去探索內心。我就是想去找找北在哪裏。這一路都是期待、期待、期待,最後終於到了北極點,哢嚓,結束。到此一遊,拍照留念,這並不是我的北極點之行。如果僅僅為了拍照,隻要你的photoshop水平高一點,都大可不必去北極點,在家PS一張合照,可以省很多錢。我就是要體會站在北極點的那一刻的感受,並體會一路的同行者。
Christopher非常興奮,說這也是他的理念。
Christopher的父母是法國農民,典型的中產階級。當他還隻有10歲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騎自行車環遊世界。那是一個小孩子非常樸素的夢想,誰也沒有把它當真,但是他自己從來沒有忘記過。長大以後,他開始讀書,開始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的夢想已經終於無法壓抑,他賣了房子、賣了汽車,終於真的去弄了一輛自行車,出發了。他就是要去看看。
賣了房子,賣了汽車。這讓我想起今天的80後、90後身上的房貸重壓。他們,或者是我自己,能做到賣了房子、賣了汽車,然後環球旅行嗎?房子,已經是吞噬年輕人夢想的癌細胞,瘋狂生長;甚至已經到了你切除它,都會有生命危險的地步。
1993年,騎自行車環遊世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從法國出發,一路向東,還途經了中國,從南亞進來,從華南出去。1993年的中國,和今天很不一樣,一個在路上騎自行車的外國人,是會受到圍觀的。他說,他有一次騎車到了一個小鄉村,很晚了,想找地方住下來,找不到。問警察,警察說,這個小鄉村沒有涉外的旅館,要再往前騎80千米,才有涉外旅館。他很不理解為什麼有地方卻不能住,隻好晚上了也向前騎了80千米,筋疲力盡。旅行讓他吃盡了苦頭。在路上一年,他濃縮地遭遇了別人10年的遭遇。
比如,他在阿拉伯的時候進過兩天監獄,因為當地警察懷疑他帶有違禁品。兩個人過來問他,要不要喝杯咖啡,他說,不,我隻喝茶。這兩人走了,帶回來25個人,再次問他要不要喝杯咖啡。他說,不,我隻喝茶。他們說,可以,有茶,就把他帶走了。最終他還是沒有喝到茶,而是有人扮演好人、有人扮演壞人,問了他很多問題。
現在講起這些故事,都是笑話,但是我可以想象,在當時,那是多麼驚心動魄的經曆。
他不認為騎車環球是旅行(traveling),他認為那是生活(living)。因為住在一個地方,你每天也在做很多事情,旅途當中,隻是做的事情不一樣。他用他的語言解釋了什麼叫生活“在路上”。
現在旅行變成了他的工作。
北極圈和北極點
我們開始陸續登機,飛往摩爾曼斯克。摩爾曼斯克已經深入北極圈300多千米,也就是說落地摩爾曼斯克,我們就已經真正進入北極圈了,並且我們要從這裏,駛往北極點!
如果有人對你說“我剛剛去了北極”,那你一定不要忘了問他:“你去了北極的哪裏?”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常常讓人迷惑的問題。英文中的“ArcticCircle”和“NorthPole”都叫“北極”,但前者指的是“北極圈”,後者指的是“北極點”。
北極圈,指的是北緯66度34分以北的地區。如果你從太空往下俯視的話,會看到北極圈由北冰洋和周邊的陸地組成。不少國家的陸地,包括格陵蘭、北歐三國(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北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以及加拿大北部,都已經在北極圈內了。相對來說,去到北極圈附近或以北,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你可以直接飛到有“北極光首都”之稱的美國阿拉斯加的費爾班(Fairbanks,北緯64度5分),飛到有“聖誕老人故鄉”之稱的芬蘭拉普蘭的首府羅瓦涅米(Rovaniemi,北緯66度33分),飛到號稱“全球最北的不凍港”的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的首都摩爾曼斯克(Murmansk,68度58分)。一落地,就可以宣稱:“我來到北極了!”
北極點,指的則是緯度表示為“北緯90度”那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全世界再也沒有比北極點更北的地方了。對北極點的科學定義是:北極點是指地球自轉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麵相交,並指向北極星附近的交點。你若站在極點之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常識,便不再管用。你的前後左右,就都是朝著南方。而在地球儀上,北極就是世界之巔的那一點:Thetopofzheworld!幾乎所有的民用GPS(全球衛星定位儀)都無法直接輸入北緯90度這樣一個地理標點,你隻有在北極點這個位置上,才能用直接保存地理標點的方式記錄“N90°”這樣的數字。
但是要從地形上指出北極點的準確位置,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那裏不是陸地,而是一片汪洋。北極點上的海麵物體是一些相互碰撞、相互碾壓的大堆塊冰(冰下麵是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這些塊冰又按順時針方向,時停時進地在北冰洋上打圈圈。因此,用以辨別北極點的冰層,可在一天內漂離很遠。隻有用儀器,才能精密地確定北極點的準確位置。北極點距離我們並不是一個不可想象的距離:北京與北極點相距5550千米,大致等於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的距離。
北極點的地理位置之特殊性,還造成了一些其他奇妙的事情。比如,在極點之上,你可以繞極點轉一圈,就可以自豪地宣告自己完成了“環球旅行”。不過,盡管有繞地環球旅行的瀟灑,也會遇見難分時間的麻煩。大家知道,人們把地球按照經度線分成了不同的時區,每15度一個時區,全球共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1小時。而對於極點來說,因為地球所有經線都收攏到了一點,無所謂時區的劃分,也就失去了時間的標準。在北極點“環球旅行”的時候,也同樣完成了切割所有經線,瞬間時間旅行24小時!所以,為了統一時間標準,國際上通常采用“國際標準時間”,即格林尼治時間,來表示北極(南極)點上的時間。
這次我們要去的,不是北極圈裏的某一個地方,而是全世界唯一的那個北極點。這真是讓人激動不已。
英雄城市—摩爾曼斯克
從赫爾辛基到摩爾曼斯克其實很近,不到兩小時的飛行。即將抵達摩爾曼斯克之前,領隊劉暉就借用飛機上的廣播提醒大家,我們馬上要降落了,請注意,這是俄羅斯的軍民混用機場,不允許拍照。
落地後,果然。這裏的地勤都是穿著軍裝的。摩爾曼斯克機場是個很小的機場,感覺還沒有一個籃球場大,兩個小門的海關,非常仔細地檢查著每一個人的證件,有一種很神秘的感覺。
摩爾曼斯克是北極地區重要的科研中心,有極地研究所、海洋漁業及海洋學等研究機構。市東北25千米的北莫爾斯克是俄北方艦隊司令部駐地。
摩爾曼斯克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這是一個核設施多、核汙染風險很高的地方。這實際上與原蘇聯政府在這裏全力發展核潛艇戰略軍事力量關係很大。據官方公布的材料,摩爾曼斯克州地區共有220個核反應堆,還有100多艘已經廢棄但沒有進行處理的核潛艇。這裏還存放有許多核廢料和核燃料。當然,這裏就停靠著我們即將搭乘的核動力破冰船。如果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我們國家“遼寧號”的姐妹艦“庫茲涅佐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