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副總理鄧小平出訪美國,在美利堅大地上刮起了一陣“鄧旋風”。在曆時8天的訪問中,鄧小平不知疲倦,爭分奪秒地與卡特總統以及其他美國官員進行會談;會見了數以百計的議員、州長、市長以及企業界和文教界的知名人士;在不同的場合向數千人直接發表講話,並回答一批又一批記者提出的問題。這期間,有兩千多名新聞記者追蹤采訪和報道這一曆史性事件,美國三大全國性電視網的黃金時間全部變成了“鄧小平時間”。在鄧小平前往訪問的亞特蘭大、休斯敦和西雅圖,當地報紙都在頭版頭條用通欄標題表達對鄧小平的歡迎,並以大量篇幅報道鄧小平訪問活動。可以說,在中美關係的曆史上,“中國對當前國際事務和中美關係的立場以這樣有效的方式直接為美國公眾所深切了解,這是從未有過的。”(新華社記者、《人民日報》記者述評)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的北部一直處於前蘇聯百萬大軍壓境的威脅之中。到了1978年和1979年,前蘇聯的軍事力量又伸入越南、柬埔寨、阿富汗,加之親蘇的印度,從而完成了從北、西、南三麵威逼中國的戰略包圍。在這種情況下,剛剛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取得對“凡是派”決定性勝利的鄧小平,遂將外交戰略眼光投放到遙遠的美利堅大地上,希望以同美修好為契機,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確保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戰略重心的大轉移。
而從1978年到1979年初,從美利堅吹拂過來的陣陣熱風,更堅定了鄧小平的這項外交抉擇——
1978年5月17日,卡特總統指示即將訪華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向中國領導人強調,美國已下決心要斷然對付蘇聯在全世界的軍事集結和代理人的擴張主義。與此相應,卡特總統又授權布熱津斯基告訴中國領導人,美國接受中國關於正常化的三項基本條件(斷交、廢約、撤軍),並重申尼克鬆和福特總統以前聲明的五點(1977年初布熱津斯基曾敦促卡特加以重申的正是這五點,當時沒有結果)。
12月16日,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建立全麵外交關係,中美關係掀開了新的一頁。
來而不往非禮也。為了進一步推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鄧小平決定應美國總統卡特的邀請,作為1972年尼克鬆總統和1975年福特總統訪華的回訪,於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
鄧小平與美國總統卡特、副總統蒙代爾、國務卿萬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等進行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會談。在1月29日的會談中,鄧小平強調世界各國的和平和團結,反對各種霸權主義,也虛心聽取美方的意見。鄧小平的才能、膽識和風度使卡特甚為佩服,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鄧小平聚精會神地聽著。他一支接一支地吸煙,明亮的眼睛不時向左右掃視。當我的話被翻譯給他聽時,他時而發出笑聲,時而向別的中國人有力地點點頭。鄧給我留下了好印象。他身材矮小,性格堅強、有才智、坦率、勇敢、氣宇不凡、自信、友好。同他談判是一種樂趣……”
在1月30日的談判中,鄧小平與卡特就國際形勢,特別是越南在蘇聯支持下入侵柬埔寨問題交換了意見。鄧小平稱越南是亞洲的地方霸權主義者,對莫斯科和河內可能存在的聯盟表示憂慮。
1月31日,鄧小平和卡特在白宮東廳親自簽署了(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黃華、方毅分別和美國簽訂了《關於建立領事關係和互設領事館的協定》、《教育、農業和空間合作諒解的換文》、《關於高能物理合作協定》。由於這些都是行政協定,因而毋須美國參議院正式批準,開創了雙邊關係正常化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