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魯迅——中華民族的“民族魂”(1 / 3)

【英雄檔案】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愛國作家、民主戰士。

籍貫:浙江紹興。

英雄曆程:

1898年,入江南水師學堂;

1902年2月,赴日本留學;

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複會;

1909年,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

1911年,第一篇小說《懷舊》發表;

1912年,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講師;

1918年,發表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1924年,與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語絲》周刊;

1926年8月,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學係主任兼教務主任;

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去世。

【英雄榮譽】

毛主席評價“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人民稱其為“民族魂”;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棄醫從文,從救人到救國

魯迅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裏,因祖父入獄和父親長期生病,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早年的人生體驗,使魯迅從少年時就親近底層人民。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麵的著作,開闊了視野。魯迅開始認識到: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主、自強的精神。

由於成績優異,魯迅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他的這種想法很快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在日本,魯迅經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裏,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95分,就被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

還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係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他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這個時期,社會的動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他感到苦悶、壓抑,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五四運動”之後,使魯迅感到振奮,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製的曆史痛斥為“吃人”的曆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呐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他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孔乙己》裏,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做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經曆,同時也記錄了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從“五四運動”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鬥爭。

在魯迅的15部雜文集中,他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痛苦的呐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曆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紮奮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