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魯迅——中華民族的“民族魂”(2 / 3)

【英雄無悔】

魯迅先生所表達出來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骨。他不屈服於外來、反動勢力的高壓和前麵明槍背後暗箭的攻擊而“橫眉冷對”的無畏,他不甘受命運的擺布,不願任憑強者的欺淩而“俯首甘為孺子牛”憐憫。正如毛澤東所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97.蔡和森——一盞傳播真理的“明燈”

【英雄檔案】

蔡和森(1895~1931),字潤寰,又名和仙、澤膺、林彬,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領導人之一。

籍貫:湖南省雙峰。

英雄曆程:

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組織新民學會;

1919年春,偕母親、妹妹蔡暢與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國;

1921年,參與中國共產黨成立,曆任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等要職;

1925年,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

1931年8月,被殺害。

【英雄榮譽】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指點江山的恰同學少年

近代湖南,地靈人傑。在此環境下成長的蔡和森等一代學子,雖身無分文,卻有胸懷天下之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崇拜康有為,跟隨孫中山,後又選擇馬克思主義。蔡和森的求學和思想探索過程,是追求革命思想以救國救民的典範。

蔡和森出生在上海江南機械製造總局的一個小官員家裏。因其父退職,全家從上海遷至湖南老家,蔡和森從小主要受母親影響。蔡和森的母親葛健豪出身名門,仰慕女革命家秋瑾,並以此為榜樣教育子女。蔡和森在母親的教育下,接受進步思想,學習刻苦用功。1913年秋天,蔡和森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後來,毛澤東由第四師範並入第一師範。由於共同的誌向,他們結成了誌同道合的學友,開始了“恰同學少年”的生活。

學校有個君子亭,蔡和森毛澤東經常來到這裏討論治學、做人等問題。兩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就這樣走到一起了。當時,湖南學界名流、曾留學日本和英國十年的楊昌濟教授的弟子滿三湘認為,最好的學生是毛澤東、蔡和森二人,並說過:“二子海內人才,前途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1915年4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設立了專科文學部,楊懷中、徐特立等老師轉到了文學部任教。蔡和森曆來愛好文史。他在一師讀了二年後,於1915年秋天跳級考進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科。

這時,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在北京出版了。這是一種宣揚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刊物。它一開始就鮮明地指出“民主”和“科學”兩個口號,大力批判封建主義的傳統觀念,主張實現西方資產階級上升時代的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蔡和森很快就成了這個刊物的熱心讀者,從而使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在高等師範畢業後,蔡和森就與毛澤東寄居在半學齋楊懷中先生寓所,繼續共同探求救國的道路,準備建立革命團體。

中共早期重要理論家

蔡和森同誌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他在青年時代就熱烈追求革命的真理,立誌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期間,同毛澤東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參加“五四運動”。

在法國期間,蔡和森“日惟手字典一冊”,“以蠻看報章雜誌為事”。在短期間內,就收集了上百種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書籍,擇重要急需者“猛看猛譯”。他從法文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等著作,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因而很快地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蔡和森還致信毛澤、陳獨秀等,明確提出: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拯救中國與改造世界,要發展中國革命,先要組織黨——共產黨。他第一次旗幟鮮明地稱這個黨為“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對他的主張“深切讚同”,回信說:“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讚成。”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領導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鬥爭被法國政府強行遣送回國。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中共中央從事黨的理論宣傳工作,成為黨早期重要的理論家和宣傳家。 中共黨的二大,他參與起草二大宣言,為製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作出了貢獻。

在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主編期間,組織發表並親自撰寫大量文章,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綱領、主張等,揭露和批判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為維護、推動國共合作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大量工作。

這期間,他還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積極探索中國革命基本問題,對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前途、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提出了許多正確觀點。

在大革命麵臨失敗的危急關頭,蔡和森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行了嚴肅批評,並多次提出應對危局的建議。在黨的八七會議上,他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主張土地革命和獨立開展武裝鬥爭,為黨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6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共六大上,蔡和森認真總結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的經驗教訓,指出中國社會具有不平衡的特點,闡明在農村開展武裝鬥爭、建立紅軍、開辟割據局麵的可能性,並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六大後,他回國參與中央領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