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謝子長——民族英雄 雖死猶生(1 / 1)

【英雄檔案】

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 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籍貫:陝西省安定。

英雄曆程:

1922年,考入太原學兵團;

1924年,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10月,組織領導清澗起義;

1928年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

1931年9月,任西北反帝同盟軍總指揮;

1934年後,任陝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政治委員、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5年2月21日,因戰傷惡化逝世。

【英雄榮譽】

毛澤東主席先後兩次為其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

2009年9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英雄人生】

“謝青天”心中的為民情懷

1924年,謝子長從太原學兵團畢業後,懷著改革舊社會、報效祖國的雄心壯誌回鄉辦民團。他帶領農民練兵習武,竭盡全力“除豪霸、振衰弱”。為了尋求革命道路,他先後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鬥爭尋找黨組織。

1926年年初,根據黨的指示,謝子長回安定縣繼續辦民團,利用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即在陝北黨組織領導下,從事革命武裝活動。謝子長在家鄉組織農民協會,開展農民運動;創辦青年軍事幹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領導廣大農民群眾懲處貪官汙吏、土豪劣紳,被人民群眾稱頌為“謝青天”,影響遍及陝北。

在陝北領導遊擊戰爭中,謝子長多次受傷,身體十分虛弱,後來連走路都困難。一天,戰士們抬著他向後方轉移。途中,謝子長同誌要喝水,戰士把他抬到一個老鄉家裏。這個老鄉家很窮,什麼東西也沒有,孩子在炕上光著身子。見到這種情景,謝子長小聲地對身邊的同誌說:“把我那床棉被給老鄉留下!”

身邊的戰士知道他就這一床棉被,身體又這樣弱,大冬天沒有棉被怎麼行?便對他說:“你就這一床棉被,留給老鄉,你怎麼辦?”他堅定地說:“我好辦,你們給我找一件羊皮就行了!”在謝子長的堅持下,老鄉收下了棉被給了老鄉。

從老鄉家出來時,謝子長借機教育戰士:“我們是老百姓的兒子,必須像對待親人一樣對他們,如果對老百姓不好,我們就會如喪家犬,革命就要失敗。”

謝子長的一生,始終牽掛著老百姓。他病重工作間,還經常對身邊的人地說:“如果我就這樣死了,我對不起老百姓,我給他們做的事情太少了。”

堅定不移的革命意誌

大革命失敗後,反動白色恐怖籠罩陝北。謝子長依靠黨組織領導,同強敵針鋒相對展開鬥爭。他與唐澍、李象九、白明善等人按照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組織發動了著名的清澗起義,在西北地區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起義失敗後,謝子長毫不氣餒,接著又南下參與了渭華暴動的組織領導工作。這兩次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它影響深遠。為創建西北工農紅軍和根據地積累了經驗,在西北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謝子長與劉誌丹、閻紅彥等一起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開辟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執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杜衡,曾兩次錯誤地撤銷他的遊擊隊總指揮職務。在蒙受冤屈之際,他毫不灰心,繼續從事兵運工作,組織兵變和遊擊隊活動。

1933年年底,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委任他為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同誌風塵仆仆地回到陝北,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複了陝北紅軍遊擊隊第1支隊,壯大了第2、第3支隊,建立了第4、第5支隊,並協助地方黨組織建立赤衛軍、少先隊、婦女會等,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他還指揮陝北遊擊隊和紅二十六軍第三團粉碎了國民黨反動軍閥對陝北蘇區發動的第一次“圍剿”,擴大了革命武裝力量,並進行了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的工作。

在河口戰鬥中,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胸部被敵彈擊中,身負重傷。他忍住劇痛,堅持指揮,直到戰鬥完全勝利。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他因傷勢不斷惡化病逝。

【英雄無悔】

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謝子長不畏強暴,不怕流血犧牲,這種氣度與心境體現了他堅定不移的意誌和頑強鬥爭的精神。謝子長天生就是為尋找正義而來的,為勞苦大眾主持工道。謝子長胸懷坦蕩,無私無畏,一心為民,始終把擔當公平的裁判當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