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品宅配憑什麼?45(1 / 1)

附錄“尚品模式”是如何煉成的——對話尚品宅配董事長李連柱 從“為員工挖洞”開始

記者:在很多人看來,這種跨界嚐試意味著要承擔較大的試驗成本和失敗風險。你們原來是做軟件生意的,在IT界非常有名,但後來為什麼要想著賣家具?

李連柱:在中國,做軟件、谘詢等所謂智力行業的價值還未被認同。截至目前,全國最大軟件公司的銷售額都沒有超過20億元。當時,如果社會認同我們的軟件,它的應用領域可能已經很廣了。但現實不是這樣,當時的櫥櫃廠或裝修公司隻需花3萬元,我們就可以為其做一套服務消費者的流程,用軟件幫他們免費畫圖,他們卻認為不需要。

許多同事對此非常鬱悶,這些傳統行業的人根本不懂軟件的價值,不願意改進自己的服務。他們提議,我們自己開個家具公司吧,於是就有了尚品宅配。

這樣的意見一直存在,我們曾經在上海開過一間櫥櫃店,試圖作為我們用軟件畫圖的設計中心,將我們所有的想法在那裏實現。

IT行業的人員思路很活躍,他們如果找不到發展空間,企業就會出問題。他們的成長速度快於企業,我們必須不斷為員工“挖洞”,給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

成立尚品宅配,我們認為有兩個創新:第一,一切從服務開始,我們有免費設計,更有定製;第二,一切從需求開始。當初櫥櫃和衣櫃是截然分開的市場,我們就從這兩塊消費者最需要的開始,將兩櫃整合在一起賣。

成功其實是一個機遇問題,了解機遇的大概方向更容易成功,但也須把握得當。有人說,機遇像一把梯子,很多人不注意從旁邊走開了,但有準備的人會發現梯子上有一束光,他會爬到梯子上去捕捉那一束光。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定製家具是一個機遇,而且用我們的努力把握住了這個機遇。

順便說一下,由於尚品宅配的探索,現在中國櫥櫃衣櫃正版軟件都是使用我們圓方的軟件,當年隻賣3萬元他們都搖頭的一款軟件升級版現在售價過了500萬元。許多人都是被環境逼著思考問題的,而我們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