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華麗落幕(3)(1 / 2)

而衡量社會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可以從人口增長和物價水平兩個方麵來看。先說人口的增長。唐初人口數量不多,在貞觀初期,全國“戶不滿三百萬”。而李治執政第一年,就向戶部尚書高履行詢問去年增加了多少戶人家,高履行告訴他是十五萬戶,李治聽後就非常高興。人口的缺乏直接導致生產力的短缺以及軍隊數量的不足,所以武則天注重增加人口,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人口的增長。據《資治通鑒》記載,神龍元年(705)十一月,戶部尚書向李顯彙報,全國共有六百一十五萬零六千一百四十戶,而且這個數字很可能還不包含數量巨大的流民。這就說明經過李治、武則天兩代執政者的努力,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中國的人口數量幾乎比李世民時代翻了一番。既然人口增加了這麼多,必然要求能夠保障必要的糧食、衣服等生活消費品。這就表明了當時農業、商業發展已經可以滿足人口的發展,而人口的發展又促進了生產、貿易的發展。而從人口的增長率來講,甚至比開元盛世增長得還迅速,這就是武則天民生問題解決得好的證據。

此外,物價水平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參考數據。在貞觀年間,鬥米三四錢,後來降到了二錢。到了李治、武則天封禪泰山期間,鬥米還維持在五錢左右。武周時期的物價雖然沒記載,但可以推斷一直都在上漲。物價的上漲除了“惡錢”的原因以外,對外戰爭的增多以及武則天自己好大喜功、崇尚豪華等有關。在財政支出較大的情況下,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就得益於整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很少發生因民生問題的起義、暴動,從這方麵可以印證當時的物價水平上漲沒有超過百姓承受的範圍,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綜上所述,武則天執政期間可以說政通人和、萬事興隆。之所以累述這麼多與經濟相關的事情,主要是中國曆史向來不注重經濟方麵的記載,更側重於上層建築的記載,而從經濟數據就能衡量出一個國家一個特定時期的情況。

死去原知萬事空

在李顯下詔複唐時,還在詔書中特別指出了武則天的功績。詔書上稱武則天平息徐敬業叛亂,是“撥亂之神功”,安定了國家,保證了長治久安。並且說她勤於政事,惠育萬民,為大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個宣言將改朝換代說成了權宜之舉,沒有將武則天的行為歸為篡逆,而是承上啟下。為了給足武則天麵子,在將神都改為東都的同時,將武則天的家鄉並州設立為北都,甚至連“神龍”的年號也沒有改變,說明了李顯從心中對母親還是非常尊重的,認為武則天確實有其偉大的貢獻,不應抹殺。但是不管怎麼說,武則天一手建立的“大周”王朝還是變回了“大唐”。

這時候的武則天可以說已經無心眷顧世間,因為她已經擁有過人世間最值得擁有的一切,權力、金錢、威望,乃至美色,她已經足夠。而更重要的是,武則天的精神已經垮掉了,她所能做的就是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臨終前,武則天召集李顯、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托付後事,並口述了一份“臨終遺製”。

這份遺囑主要有四方麵的內容:一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二入李唐宗廟,歸葬乾陵;三是王皇後、蕭淑妃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屬以及被株連者皆赦免;四是恢複武三思等人以前被削減的實封。從這份遺囑可以看出,在離開人世之前,武則天的思維還是非常冷靜而清晰的,她在思考自己一生的得失以及未完的事情,需要一並交代清楚,以免抱憾九泉。

前兩條表明了武則天在退位後的心態已經歸於平和,對於自己建立的大周王朝她已經徹底地舍棄了,放棄了要求後世承認大周為正統的期望,回到了李家媳婦這個本來的角色。而合葬乾陵確實也表達了她從起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願望,既然丈夫是李治,那就回到他的身邊。而這一刻她也順從於傳統,並不想以女皇的身份遭受後世的詬病。而第三條可以說是武則天的自我救贖。在她眼中,王皇後、蕭淑妃是她一輩子的心病,自己殘忍地殺害了兩人,並把她們的家族打入了社會底層。無論如何,她需要給死去的兩個人一個說法,不管是蕭淑妃變貓的詛咒,還是人甕的慘相,這些都是武則天的噩夢。信奉佛教的武則天一定相信輪回轉世,在她即將死去的時候,希望用對生者的補償來彌補自己的過失,讓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獲得安寧。第四條應該是她為了武家做最後一點兒事情,緩解武家與其他重臣之間的矛盾。武三思作為武家重要的繼承人,也是武則天寄予希望最大的。雖然武則天也清楚李家和武家為了繼承人的事情爭了這麼多年,矛盾可以說非常尖銳。雖然最終還是李家取得了勝利,但是武家畢竟是自己的親人,武則天真的不想看到在恢複大唐後,武家人被清洗。所以她強調了提高武家地位,希望李、武兩家能夠和平相處、相安無事。但這終究隻是武則天一相情願的事情,武三思最終死在了李家人的刀下——權力之爭不會因為親情而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