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華麗落幕(2)(1 / 2)

武則天在位21年,如果從永徽六年(655)她被立為皇後、參與國事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複位,前後則共執政約50年。她執政期間,尤其是稱帝之後,勵精圖治,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成功地解決了民生問題。

武則天當政期間,正值戰亂剛止,人民亟須穩定的生活環境,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民生問題,就可能導致再次的生靈塗炭。武則天也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早在武則天還是皇後的時候,就曾上“建言十二事”,其中第一條就是“勸農桑,輕徭賦”,旗幟鮮明地提出鼓勵農業、減少農民負擔的觀點。

她認為農業是國家之本,隻有抓好農業生產,才能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從而穩定國家政權。而農業生產搞上去了,百姓就有所依靠,國家的稅賦也就有了保證。國家的稅賦也不能太重,太重了就會造成農民離開土地,另謀生路,這樣就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減少農民負擔,把農民牢牢地拴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保持國家的穩定發展。隻要農民有了餘糧,就能提供上繳國家的賦稅,使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國家強大了就會減少對賦稅的依賴,形成良性循環。為此,垂拱二年(686),武則天還親自撰寫農書《兆人本業記》,發給各級官員學習,並印發各地讓農民掌握農業技術。這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本由皇帝主持撰寫的農書。在近代考古中就發現了唐代的大型糧倉——含嘉倉。此倉銘磚上都有天授、長壽等武則天的年號,而且規模巨大,有二百多個倉窟,每窟能裝五十萬斤糧食,可見當時農業生產的興旺。

武則天還非常重視與農業相關的基礎建設,比如說水利建設。水乃農業之命脈,隻有興建好水利才能促進農業生產,而史書上有記載的武則天時期建設的大型水渠就有二十多個。在土地分配問題上,武則天曾極力推行均田製,規定男丁分地一頃,年紀大以及弱殘可分四十畝,寡妾還可以分得三十畝。通過均田製,將土地直接分配給農民,減少並吞土地的現象,達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為了解決邊疆戰備的問題,武則天特別重視屯田製,就是讓士兵自己種地養活自己。在當時交通非常不方便的情況下,如果邊疆的軍糧隻依靠內地糧食的運輸,勢必會增加百姓的負擔,而且還無法保證軍隊的需要。為此武則◆開元通寶金幣和銀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隋五銖錢,鑄開元錢。“開元”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是唐代流行時間最長、最重要的貨幣。開元錢仿漢五銖錢,每10錢重1兩,錢文端莊勻稱,鑄造精良規範。

武則天特意褒獎屯田業績突出的婁師德,以鼓勵邊疆兵將積極開拓土地,做到自給自足,減輕國內的經濟壓力。

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武則天還采取了“惠商”的政策。在古代,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而武則天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對商業的態度。商人逐利的特點雖然不為社會所認同,但武則天在家庭的影響下必然看到商業帶來的利益,而且商業發達就可以促進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武則天顯然意識到提高整個社會的商業化,對於改善百姓生活是一個有效的手段。所以武則天著力發展洛陽的商業,通過擴大“市”的範圍,增加商品交換的數量,從而帶動商業的發展。長壽二年(693)由李昭德主持擴建洛陽外城時,就按照“城內縱橫各十街,凡坊一百十三,市三”的標準建設。建有三個標準的市場,可見商品交易在當時已經非常頻繁,這時的洛陽已經不光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的中心。與此同時,和商業密切相關的手工業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時宮廷作坊尚方監有工匠五千七百餘人,其中多為紡織工匠。在民間私人紡織作坊也逐漸增多,甚至還有織機五百張的大紡織作坊。這就說明當時絲綢產業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而且這些產品還能被社會消化處理,百姓生活水平應該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