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國陷為虜(2 / 3)

朱令贇和當時指揮舟軍的王暉都敏銳地意識到,浮橋是阻礙大軍前行的路障,同時也是宋軍的軟肋。

宋軍攻打南唐,采取的措施是直接向南唐都城發起總攻,以“擒賊先擒王”的戰略對金陵各麵進行包圍。這樣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的長江阻隔了宋軍物資的運送。就地取材的方略是有悖宋軍仁義之師的名號的,很容易激起民怨。而且南唐政治腐敗且統治者懦弱,圍攻金陵城可以使南唐統治者早日投降,不必姑息。

除了將軍隊引至河對岸,浮橋之於宋軍的另一大作用便是補給物資的輸送!

如果南唐軍可以切斷長江上的浮橋,既給自己入江陵掃除了障礙,也切斷了宋軍的物資生命線;同時也孤立了留滯南唐的宋軍——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朱令贇和王暉商定用先前在鄱陽湖趕製的數百艘大筏開道,順長江流勢直下。加速撞擊采石浮橋,直至衝毀浮橋。

朱令贇要撞擊浮橋的消息傳到曹彬耳裏,曹彬心裏十分擔憂。一時苦於無計,他派人請示趙匡胤。要求增造三百艘戰船,用以侵襲朱令贇部隊,以此來擾亂他破壞浮橋的意圖。趙匡胤仔細思忖後,批複曰:“此非應急良策。”

遠水救不了近火,趙匡胤所言一針見血。他要求曹彬按兵不動,另派王明率水師在浮橋上方,將事先準備好的高大木樁安插得密密麻麻的。自此,朱令贇想借撞擊之力突破浮橋,也未必容易了!

趙匡胤安插木樁的行動,都是在秘密中進行的。

朱令贇率軍行至離采石隻有十裏之遙的虎蹲洲時,發現前方木樁林立。朱令贇心裏生疑,一時不敢靠近,他急令船泊停泊待命。此時他的艦隊行距被拉得很長,行動遲緩。

朱令贇經與部將商議,還是決定在此施放“火油機”。以此摧毀浮橋,湮滅伏兵。朱令贇將他用於火攻的船命名為“火油機”——一種艙內塞滿柴草且麵上塗滿油脂的木船。

火攻戰術最有名的莫過於赤壁之戰,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此時的朱令贇便在悉心等候能助他一臂之力的風——西風。

宋軍浮橋位於虎蹲洲西南,如若刮西南風,宋軍便處於下風頭,極易施行火攻。

終於有一日,江麵上刮起了西南風。朱令贇仔細觀測,見風向穩定後,他便下令全軍施發火油機。一時間,朱軍大營內火光點點,木舟如飛箭,直直飛向宋軍戰船。宋軍大營一片呼喊聲,火光也由木舟上一點點擴展到宋軍大船一片。

朱令贇頓感振奮,當即命人將火勢生得更旺。自己則是大呼過癮,就等宋軍一敗塗地。

無奈,人算不如天算。老天急轉風勢,一時間東北風大作。朱令贇發射的火油機,都被反推回來,衝向自己的陣營。

此時的火油機是燒得最旺盛的時候,而朱令贇的船上又是裝滿了火油機的油料稻草。此時被火油機反噬,南唐軍陣陷入一片驚慌恐怖之中。

後退是逆流而上,又是順風而行。這是把自己軍士往死裏趕,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待立原地,那隻能被動挨打。很快就會有宋朝軍士過來收拾殘局,將未死者砍上一刀。

唯一的路子便是往前推進,拚個玉石俱焚,同歸於盡。可悲的是,令朱令贇一直疑惑的木樁此時如宋軍的衛士一般,阻擋著朱令贇可乘千人的巨艦和長達百丈的大筏通過……

而火油機則像彗星一樣,托著長長的尾巴,一次次地靠近他們,將他的軍隊掃向地獄!

在絕望中,朱令贇閉上了眼睛。他跳入火海,帶著自己未完成之心願,帶著守衛京師的誓言。烈火造就雄心,鐵血煉鑄丹心!

我們情願相信曆史是這樣的,而不是宋人所編史書中如是記載:“朱令贇必須焚毀采石浮橋,才能順流而下,直抵金陵。曹彬命人在浮橋附近的洲渚間豎起長木,狀若檣桅。望去疑有伏兵,令贇遲疑不敢前進。宋軍水陸諸將,犄角出襲。令贇縱火拒戰,恰北風勁烈,火勢反而自噬船艦。南唐水軍大潰,令贇也被俘……”

英雄隻能被毀滅,不能被打敗!

佛法難渡,肉袒出降

朱令贇部全軍覆沒的消息傳至金陵,金陵城一片死寂。

最死寂的,當是李煜。皇甫繼勳欺騙背叛,李煜還能怒。還能像閻王一樣,向他索命;此時朱令贇兵敗了,他整個人也塌陷了。

遊離在煙波浩渺的深海,此時唯一的救命稻草也被水流擊走了。李煜像浮萍一樣,即使再緊貼水花,也支不起自己的根,隻能聽任水波將他衝擊得漫無邊際。

苦海無邊,李煜不知身在何方,又該向往何方。

李煜內心苦悶絕望,此時的小長老卻是暗自竊喜。他知道李煜篤信佛法,瀕臨絕境,依舊堅信不疑。

“是時候,該回去了。”小長老所說的回去,是回宋朝去。他要確保李煜不疑心他,趙匡胤認可他的功績,他在汴梁有名有利。麵對衣冠不整並失了帝王風範的李煜,小長老故作虔誠,宣稱他能借佛力退兵。

小長老的話令李煜灰暗的眼睛閃現了一絲光澤,他相信小長老所言。在詢問小長老的具體方法之後,李煜急不可耐地同小長老登城退敵。

小長老如佛祖轉世一般,站在金陵高牆之上呼和。朱紅繡金袈裟襯得他如救世主,他嘴裏念念有詞,雙目時開時合。城下的宋軍果真似受了他控製一般,一時間如潮水般退去。

李煜驚愕不已,望著後撤的宋軍,他對小長老的膜拜也上升至極致。

他開始不遺餘力地在金陵城中遍行佛法,李煜親自帶頭表率,帶領金陵城饑寒交困的黎民和疲倦困頓的將士一起誦佛禱念。數以十萬計的百姓和將士一齊高喊佛號,聲音響徹雲霄,直達天際。

宋軍為這樣的場景感到震驚,當時的統帥曹彬為防金陵城內生變,迅速集結軍隊,加固包圍金陵城。

宋軍加固包圍力度了,李煜又急著尋求小長老的幫助,可哪裏還有小長老的影子?他早已不知所終。

“佛祖呀,你為何不佑我?”李煜望著城樓下寺廟緊布,他無法左右佛祖,他隻能無奈接受。

順應命運的安排——這也是佛家釋義。

對生老病死,李煜始終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抱著最後的渺茫的希望,他以蠟丸書向遠在北麵的契丹人求救。

很快,石沉大海。

農曆十一月,金陵城處在宋軍圈圍中,已近一年。此時的金陵是真正的石頭城,瘦石嶙峋,毫無生氣,宛如一座冰窟窿。金陵城百姓凍死餓死的,不計其數。昔日繁華的街道此時宛如屍巷,餓殍遍地。

曹彬見時機成熟,便告知李煜:“二十七日我將率大軍攻城,國主當為一城百姓考慮,歸順乃上策。莫要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李煜受曹彬恫嚇,便告知曹彬:“吾將令長子仲寓先入汴梁請降,望將軍莫要緊逼。”

曹彬答應了,可他等了幾日,李煜卻絲毫不見動靜。曹彬心裏怨恨,感覺自己被李煜耍得團團轉。他當即修書李煜:“國主如欲遣令郎歸順,乃通達明智之舉。然目前令郎不須舟車勞頓,隻需暫時光臨本帥帳下,我軍即可停止攻城。”

李煜急了,他實在割舍不下仲寓呀!他才十七歲,是他和娥皇僅存的子嗣呀!

李煜戰戰兢兢地差人複函曹彬:“犬子仲寓趨裝未辦,宮中宴餞未畢,俟二十七日方能成行。”

曹彬一聽李煜說辭,頓時火冒三丈。他豈容李煜這般不誠心,這般拖延?他態度十分堅決,告李煜道:“休談二十七日!二十六日亦為時已晚。國主如若愛惜一城生聚,即刻歸順才是上策。”

李煜無奈,他不可能將仲寓送入虎口。此時又無破敵之法,他隻能坐以待斃。

曹彬破城決心已定,可他是有原則有計謀的人。他之所以圍金陵城而不攻陷之,完全是從全局出發,聽從趙匡胤命諭的表現。他還記得出征之日,趙匡胤對他說的“破城之日,不許殺戮”的命令。為了使自己屬下能聽令於他,曹彬在攻城前,安排了一出別有用意的“苦情戲”。

在攻城前夕,曹彬居然對外聲稱生起病來。宋朝軍師人心惶惶,主帥怎麼在這當口生病了呢?

當時副帥潘美及隨軍將領對統帥的病十分擔心。為了避免曹彬閉門不見的情景發生,宋朝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聚集一起,一同前往曹彬營帳探視。

此時的曹彬隻是閉上雙目,麵色慵懶。見有人喚他,他眯縫著眼睛稍稍觀測。見出征的將領都來了,他便開誠布公:“吾之病非藥石所能治愈,諸位將軍隻需誠心立誓。破城之日,不得妄殺一人,我的病就會好的。”

眾將馬上聽出了曹彬弦外之音,無不為曹彬所言感歎,當即對天起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