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孰不能忍(1 / 3)

式微式微,雲胡不歸

趙匡胤利用從善的第二步,就是假借從善之手除去了林仁肇。

李煜枉殺忠臣,當時內心沒有察覺是不可能的。他也明白當初林仁肇跪地請命,要求征伐大宋時的決心和意誌。可他還是太過軟弱太過敏感,因為從善的修書還有張洎的煽動殺了林仁肇。

殺了林仁肇之後,李煜是懊悔的,內心是苦悶的。他逃避,他不願去想。他對從善牽腸掛肚,望他早日平安歸國。

李煜是一個很重兄弟情誼的人,在他登基之後,便大封兄弟為王,給足利益。而不是像他哥哥李弘翼一樣,四處打壓猜忌自己的親兄弟,令骨肉為陌路。

落地是兄弟,生來同手足。猶記得六年前,他同從善送八弟從鎰出鎮宣州送別的情景。當時的他們是如此血濃於水,如此相親相愛!當時李煜寫贈別詩還引得徐鉉傾倒,意興一到,再賦詩一首。

當時他們一行人,雖有離別的惆悵,可更多的是享受一觴一詠和暢敘幽情的樂趣。

徐鉉寫詩《禦筵送鄧王》,眾人附和,拍掌擊節:

禁裏秋風似水清,林煙池影共離情。

暫移黃閣隻三載,卻望紫垣都數程。

滿座清風天子送,隨車甘雨郡人迎。

綺霞閣上題詩在,從此還應有頌聲。

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李煜文思泉湧,他仰慕王羲之遊目騁懷,不由興懷感慨,當即揮毫寫就了一篇《送鄧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

秋山滴翠,秋江澄空,揚帆迅征,不遠千裏。之子於邁,我勞如何。夫樹德無窮,太上之宏規也;立言不朽,君子之常道也。今子藉父兄之資,享鍾鼎之貴,吳姬趙璧,豈吉人之攸寶?矧子皆有之矣。哀淚甘言,實婦女之常調,又我所不取也。臨歧贈別,其惟言乎?在原之心,於是而見。

噫!俗無獷順,愛之則歸懷;吏無貞汙,化之可彼此。刑惟政本,不可以不窮不親;政乃民中,不可以不清不正。執至公而禦下,則佞自除;察薰蕕之稟心,則妍媸何惑。武惟時習,知五材之難忘;學以潤身,雖三餘而忍舍。無酣觴而敗度,無荒樂以蕩神。此言勉從,庶幾寡悔。苟行之而願益,則有先王之明謨,具在於緗秩也!

嗚呼!老兄盛年壯思,猶言不成文。況歲晚心衰,則詞豈迨意?方今涼秋八月,鳴長川,愛君此行,高興可盡。況彼敬亭溪山,暢乎遐覽,正此時也。

他在勸勉從鎰之餘,又流露兄弟相惜之情。他以“刑惟政本,不可以不窮不親;政乃民中,不可以不清不正。”告誡從鎰要親民要清正,又以“武惟時習”、“學以潤身”和“無酣觴而敗度,無荒樂以蕩神”告誡從鎰要提高自身修養,不要荒廢心力。

至李煜對從善這個弟弟,卻實在有心無力。當時趙匡胤甚至放出小道消息,稱從善不肯歸來的原因是“李從善沉溺於他賞賜豔姬的溫柔鄉中,樂不思蜀”。當時的從善妃聽聞後,惶恐不安,以淚洗麵。她多次入王宮向李煜哭訴,乞求李煜歸還從善,歸還她的丈夫!

此時的李煜,除了默然以對外,根本說不出安慰從善妃的話。他理解從善妃的言行,他還記得他每每出遊,娥皇雲鬢殘亂的樣子,他實在是不忍安慰呀!

他想起娥皇不理雲鬢的模樣,心裏酸楚。此時弟妹也如娥皇當日的模樣,他寫了一首《阮郎歸》:

東風吹水日銜山,春來長是閑。落花狼籍酒闌珊,笙歌醉夢間。珮聲悄,晚妝殘,憑誰整翠鬟。留連光景惜朱顏,黃昏獨倚闌。

伊人獨居,故心人不知何日歸來,式微式微,雲胡不歸?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又是一年重陽節,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本是登高的季節,可他心裏惆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的就是李煜的情景,他的弟弟從善還不得歸國呀。他謝絕臣下邀他一同登高的盛情,揮筆寫了《卻登高賦》:

玉斝澄醪,金盤繡糕,茱房氣烈,菊蕊香豪。左右進而言曰:“維芳時之令月,可藉野以登高。矧上林之伺幸,而秋光之待褒乎?”餘告之曰:“昔時之壯也,意如馬,心如猱。情槃樂恣,歡賞忘勞。悁心誌於金石,泥花月於詩騷;輕五陵之得侶,陋三秦之選曹。量珠聘伎,紉彩維艘。被牆宇以耗帛,論邱山而委糟。年年不負登臨節,歲歲何曾舍逸遨。小作花枝金翦菊,長裁羅被翠為袍。豈知萑華乎性,忘長夜之靡靡,宴安其壽。累大德於滔滔,今予之齒老矣!心淒焉而忉忉:愴家艱之如毀,縈離緒之鬱陶。陟彼岡矣企予足,望複關兮睇予目。原有兮相從飛,嗟予季兮不來歸。空蒼蒼兮風淒淒,心躑躅兮淚漣湎。無一歡之可作,有萬緒以纏悲。於戲!噫嘻!爾之告我,曾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