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二度風流(3 / 3)

在李煜的妃嬪中,除了小周後,當特別留心的應該是這位足下“步步生蓮”的窅娘。

閑話“裹足”之風伊始

“裹足”也叫“纏足”,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對婦女傷害很大。“裹足”即要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

根據明文記載和專家考證,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大文豪蘇東坡的《菩薩蠻》言“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這可看做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一首詞。

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尚待進一步考證。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和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分,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

纏足之風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唯一有史可考究的,應該是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一朝。李煜的後妃中有一名叫“窅娘”的,能歌善舞。猶如飛燕再世,舞技卓越,舞姿優美,十分討人喜歡。

窅娘的眼睛微微凹陷,色若琥珀,淡而不豔;臉麵精致,輪廓明朗——這是典型的西域人麵孔!明亮有神,舉手投足,回眸含笑,處處都洋溢著豐富的舞蹈語彙。窅是有幽深的眼瞳的意思,她的名字意蘊她的那雙眼睛很有靈韻。

窅娘的生母據傳是唐末隨西域聘貢使臣來江南經商的回鶻人後裔,後嫁給了一個漢族鄉紳。鄉紳病逝後,家道中落,窅娘和母親的生活相當困苦。迫於生計,不得不出賣勞力,窅娘也淪落為采蓮女。江南多采蓮,蓮葉何田田。獨具異域風情的女子立於采蓮小舟之上,蕩漾扁舟。粉色荷花飄香,和窅娘的玉麵相得益彰。微風過處,蕩起荷葉中玻璃水珠滾滾,荷葉翻飛。西域少女堅挺的鼻尖帶著幾滴水珠,陽光下明晃晃的。卷曲的發梢沒入一片碧色中,這是怎樣的美麗!

當時的鄉親們讚她,達官貴人賞識她。她也有幸被選入宮中,一展舞技。

本是采蓮女,所舞亦是采蓮舞。李煜看過她的表演,對她那雙如貓眼石一般晶亮的眼睛念念不忘,當即賜名“窅娘”。她的舞令李煜思緒飄飛,宛如居於田園深處。再也不受塵世侵擾,過上真正的隱居生活。

如果說《霓裳羽衣舞》令李煜如臨仙境,那窅娘的舞蹈則讓李煜登臨世外桃源,大有“一人一世一江湖”的味道。李煜細細打量窅娘全身,她的線條也是明朗的。尤其是那纖細的腰身,宛如一伸手,就可以握個滿懷。稍稍用力一捏,就會碎了。

她的玉腿,散發著美玉一樣的色澤。誘人窒息,引人遐想,似遠遠地就能聞到腿間幽香。

點足起舞,她的足又是如此不同。令人想起她的腰身,仿佛這足也是可以握在手間的。李煜親吻過小周後的玉足,那已是極致命的誘惑。可見了窅娘的腳,他還是移不開眼。

李煜想起南朝齊國的皇帝蕭寶卷與他的愛妃潘氏,他二人也醉心於歌舞,為之癡狂。蕭寶卷曾令工匠把金錠子壓成薄薄的金片,再剪成朵朵蓮花,貼於宮中地麵上。乍眼望去,滿室的金色蓮花,熠熠生輝,燭光失色。潘氏腳步盈盈,落於金蓮之上,翩翩起舞。蕭寶卷拊掌大笑,將愛妃的舞姿稱為“步步生蓮花”。

李煜也想見識窅娘“步步生蓮花”的風采,不,他豈肯步人家後塵,他要的更多!李煜令工部為窅娘打造一朵六尺高的巨型黃金蓮花,並正式下詔,令窅娘屆時以黃金蓮花為舞台精心獻藝。

窅娘謝恩後,氣血上湧,她怎麼也想不到李煜會給她如此盛大的安排。為了不辜負李煜的一片恩承,她絞盡腦汁設想演出的編排,不能讓這六尺高台失了皇家顏麵。自己也隻有好好表現,才能為母親揚眉吐氣。聽傳旨官員一說,她也明白此故事。她反複推敲,究竟該如何才能產生比“步步生蓮花”更曼妙的姿態呢?

能否以足尖點地,宛如仙子點足踏月?她嚐試著點足起舞,舞姿雖然達到意想中的輕盈曼妙,可自己的身子實在無法穩固。她和母親商議,最後下定決心選取素色帛布,將玉足包裹嚴實,宛如蠶繭。

在經曆無法言狀的痛苦和堅持之後,窅娘的表演驚豔全場!

蓮花座熠熠閃閃,月華清輝。窅娘紅綢及地,繡羅比肩,立於六尺高處宛如飛仙。窅娘立於高處,低眉凝望蓮花座下。李煜麵帶笑意,玉帶飄飛!窅娘低眉螓首,眉目流轉,月色清輝又黯淡了一分。

玲瓏曼舞,點足踏月。窅娘舒展手臂向月,欲乘風歸去,珀色眼睛卻不由得往李煜身處一瞟。李煜正伸著手,吱著嘴巴輕歎,仿佛要托著窅娘輕盈的身子。

曲調急轉,窅娘舞得猶似流星。金色飛旋,宛如星移鬥轉,晨光驚現。

底座有人吟:

蓮中花更好,

雲裏月長新。

更有人誇讚:“金陵佳麗不虛傳,浦上荷花水上仙。”

窅娘舞罷,盈盈眉眼對上李煜。李煜滿心歡喜地將她迎至身前,憐惜驚喜地望著她,“窅娘一舞,日月失色呀!”

後窅娘六尺金蓮之上起舞傳於市井,百姓紛紛仿效窅娘裹足。

裹足之風在宋朝漸行漸盛,南宋時婦女纏足已十分平常,“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

應該強調的是,宋代的纏足和窅娘纏足還是有些類似的。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

後世纏足之風繼續發展,“纏足”也漸漸不人道起來。到了明代,對裹足的形狀有變態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還要縮至三寸,美其名曰“三寸金蓮”。還要求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

要達到這樣程度的裹足是非常血腥殘忍的,一般會在女子七八歲時,將女子足底置於碎瓦片或瓷片之上,並將四個腳趾壓於腳背之下。再用布帛將碎瓦片和足底一起包裹緊,此時四個腳趾也以彎曲的形態被固定在布帛中。可想而知這有多痛。在腳趾形狀固定前,女孩子相當於把血淋淋的腳踩在碎瓦上,踩在自己四個被折斷的腳指上,這是根本無法走路的。待到可以走路了,腳形也固定了。四個腳指也被壓彎沒知覺了,這是怎樣地殘忍呀!

到了清代,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注。這一時期,腳的形狀和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醜的重要標準。一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她的終身大事。直白地說,大腳的難嫁出去,“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稱為“抱小姐”。

後世的裹足要求實在是對女性的摧殘,如果裹足之風自窅娘開始,那後世的裹足也違背了當初窅娘裹足為追求舞姿更美更輕盈的初衷。將裹足陋習歸咎在李煜和窅娘身上是不科學,也是不道義的。

說這些,也是希望所有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珍惜自己的身體。李煜的宮廷生活依舊在聲色犬馬中,然而命運的大網正向他鋪開。直麵他的將是南唐頹敗的江山,將是大宋勃勃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