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哈爾濱市中心,有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那就是索菲亞教堂。
這座已有整整百年曆史的建築,像一位櫛風沐雨的老人,默默地注視哈爾濱的百年變遷。它那綠色洋蔥頭式的頂部和帳篷式的分頂,赭色的牆體,金光閃閃的十字架錯落有致地直刺蒼穹,弧形窗欞上也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從天闕上飄下來的宮殿。惹得人心馳神往,一探奧秘。
索菲亞教堂周邊原是一些舊房,擠擠挨挨。現在,已拆除了所有的舊房,新辟一開闊的廣場,使教堂處於突出的中心位置。大門右側,還仿俄羅斯建築風格,新建了一鐵質的尖頂長廊。大門前麵,布滿了花壇,樹木,雖是冬天,卻掛上了火紅的花朵和綠葉,顯得生機盎然。
推開沉重的木門,走進教堂,頓使人感到空間開闊。五十餘米的高度,直覽無餘。大廳中央,懸掛著一盞巨型銅質吊燈,盡管歲月沉長,吊燈略帶黑色,但它層次分明,十幾米高,造型古樸高雅,給人一種氣勢不凡的感覺。頂部,中間的窗戶透明,屋外的陽光明媚地透射進來。正麵是《最後的晚餐》油畫,色澤鮮豔,是修複後的新作,與四麵牆柱上的油畫交相輝映,使大堂內宛若畫宮。修繕一新的地板通紅,往來遊客如織。如今,這裏辟為哈爾濱建築藝術館,白色的牆體上,懸掛著數百幅哈爾濱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代表作圖片。形象地展示了哈爾濱從當年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大都市的漫長經曆。那些彌足珍貴的照片,仿佛將人們帶回過去了的歲月。香坊舊市,鬆花江鐵路橋,中央大街上的教育書店,文廟,極樂寺,老影院等等,不一而足,使人沉湎於哈爾濱逝去的悠悠歲月中。同時,還展有哈爾濱人的生活習俗圖片,剃頭師傅被譽為“頂上功夫,頭等手藝”。老哈爾濱人他們穿著長衫,推著木輪,挑著擔子,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哈爾濱人的生活。
從側門進去,有一弧形長廊,原是神父們進行宗教活動前的休息場所。現已辟為索菲亞教堂藏物的展覽場所。雖然,寬不過盈米,但牆上琳琅滿目地掛著木質畫,多以基督教內容為主,在中間的玻璃櫃內,還有赤身受難的耶穌被綁在十字架上的雕刻。相傳聖母瑪麗亞受上帝的指定,未婚而孕,在馬槽中生出耶穌。因此,耶穌成了西方基督教中上帝的象征。因此,祈禱幸福安康的教徒們每逢禮拜天,就來到教堂祈禱好運降身。
走出教堂,回眸相望。索菲亞教堂在陽光的映襯下,披霞帶光,熠熠生輝。真是一座氣度不凡,外秀內慧的經典建築!
在廣場上,環顧四周,歐式風情的建築躍入眼簾,頗具異域情調。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和個性,這樣,才能使人對這座城市有鮮明獨特的記憶,始終難以忘懷。標誌性的建築所具有的魅力就在於此。索菲亞教堂,無異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建築造型。這不是一座高樓的高度所能超越的。盡管哈爾濱有不少高樓,但真正能銘刻在人們記憶當中的建築,非索菲亞教堂莫屬。
今天,我們的許多城市建築已經淪為平庸,都是寬馬路上兩邊高樓林立,中間是一綠化帶。尤其是新區的建設,幾乎出自於一個版本,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可言,走了一座城市的新區,絕無再看其他城市新區的想法。源於規劃理念一樣,建築造型個性特色不足。因此,城市建設應保留多元化的風格,承載了城市發展脈絡和文化底蘊的老建築應當珍惜,而不是一味地拆除。像哈爾濱保護索菲亞教堂一樣,讓老建築煥發新生,讓子孫後代在許多年以後,也能感受和觸摸到自己城市發展的脈絡的跳動。
美哉,索菲亞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