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丹青高手,淡淡幾筆,就將遠山近水,茅舍人家,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宣紙上;閱文學詩家,寥寥數語,“小橋流水人家”便給人以豐富的空間想象。詩情也好,畫意也罷,無非是對自然和生活的藝術升華,都不如去實地觀光酣暢淋漓。要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滬上古鎮朱家角是一個絕妙去處。
朱家角位於離上海市區四十公裏的滬青平公路邊。史料記載,明萬曆年間建鎮。從1930年鎮上出版的《驪珠報》刊載的一則消息《鎮東祥凝浜發掘出東吳大將軍甘寧之墓》,可以看出距今1700多年前便形成村落了。而至清代,則是“煙火千家,街衢綿亙”。鎮上小橋流水自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文化深長私家園,都完好無損地保留至今。踏入朱家角,撲麵而來的古老文化氛圍,真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朱家角美在橋。漕港河悄無聲息,繞鎮而過,支流如蛛網,密布全鎮。水係發達,孕育了朱家角的一大景觀——橋。全鎮有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橋梁30多座,連接四麵八方,使全鎮形成了暢通的交通體係。每一座橋,都有一段傳說,一個故事。最有名的當推五孔橋了。五孔橋又叫放生橋,是入鎮必經之路,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橋長70多米,橫跨漕港河,一色麻石。橋兩頭各有兩頭小石獅,曆經幾百年的風雨,小石獅非但沒有受侵蝕,由於人們的撫摸,反而光滑鋥亮。橋兩側,幾棵生命力極強的小樹從淺黃色的麻石縫隙裏長出,樹葉青翠欲滴,迎風搖曳,為五孔橋平添幾分生機。當時鎮上的僧人逢農曆初一,橋下放生,沿襲至今。許多遊人在橋頭,從當地人擺放的木盆中,花上幾元錢,撈起幾條色澤不一大小各異的紅、青魚兒,樂嗬嗬地放回到漕港河去。買魚放生,成為踏進朱家角之前的一大景象。當然,最有特色的則是廊橋了。廊橋古色古香,紅柱朱欄,上有棚頂,全為木質。憑欄小憩,河風吹得人連心情也變得清新。看遊船載著酷男靚女,婦孺老翁,聽槳聲吱呀,從橋下悠悠而過,清澈的河水蕩起一陣陣漣漪,攪得岸邊的綠樹倒影在水中支離破碎,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
朱家角美在街。朱家角的建築多為兩層小樓,白牆黛瓦,翹角飛簷,依水而立。全鎮有九條街,大都為整齊的麻石鋪路。民國期間,北大街就米業鼎盛,菜油行銷,酒肆茶樓,日夜營業,大小商號,鱗次櫛比。金融,典當,郵局,為商賈們洞開方便之門。如今這裏依然保留著濃鬱的商業氣息。這裏的街,窄,彎,奇,猶如迷宮。小街最寬處,也不過兩三米,最窄處或許隻有一米多,尤其是路麵,那大塊整齊的麻石,被遊人踩得如同抹了一層桐油,深黃通亮。兩旁小樓,下麵為店鋪,掛滿了形形色色的招牌,有飄著黃底紅字旗幟的酒樓,有掛著黑底金字的茶館,密密匝匝的店鋪,賣著各種紀念品,工藝品,還有各種小吃,如粽子,紮肉,青豆。樓上住家,推開窗戶,可和對麵鄰家握手言歡,端茶遞水。站在屋簷下,舉目向上看,隻見一線天。如你一直往前行,一幢房子橫亙在麵前,似乎阻擋了去路,但是一拐彎,又是一段街麵。彎彎曲曲,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家角美在園。江南園林,名冠全國。朱家角也不乏小巧玲瓏典雅精致的私家園林和府第。占地近百畝的課植園,是1912年由江西藉商人馬文卿所建的。為建此園,馬文卿不惜財力,搜奇獵異,追新求變。園內流水潺潺,長廊綿綿,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所取園名的意思是一邊課讀,一邊耕植。園內還有書城,戲台,稻香村,所有建築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輔之草坪綠樹,寂靜空曠,仿佛世外桃源。而珠溪園,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的公園,園中有春,夏,冬三園。王昶紀念館,原是朱家角最有名氣的一處私家府第。相傳王昶被南巡的乾隆帝相中,召試得第一,後來,從內閣中書做起,一直升到刑部侍郎,在朱家角名聲顯赫。後王昶厭倦仕途,告老返鄉,著書立說,成為“吳中七子”之一。王昶紀念館的兩層小樓,古色古香。與普通百姓不同的是,他的府第,雖然也麵街而立,卻前有院,後有園。許多他生前的生活用品,陳列在二樓,一樓則有蠟像,碑刻,詩畫典藏,彰顯了他的文人氣質和紀念館濃鬱的文化氣息。後花園則是新修的,綠色花園與朱色小樓,一古一今,倒也相映成趣。
朱家角,千年古鎮,通體散發出與大自然和諧的完美統一氣息,小橋流水人家,人間天上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