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4章 正氣長存於人間(1 / 2)

踏進吉安文天祥紀念館,文天祥的漢白玉雕像躍入眼簾。

一身潔白,沒有絲毫瑕疵。丞相官帽聳然,斯文之中又透著英武之氣。綠色的草坪,常青的柏樹,拱形的臨安橋,還有那用綠色鬆柏樹苗鑲嵌出來的“文山”兩個大字,分外惹人注目。漫步而上99級台階,是氣勢恢宏的紅柱,黃瓦,飛簷,翹角的正氣堂。那裏麵藏有文天祥一生忠孝,浩然正氣的可泣故事。

文天祥是才華橫溢的文狀元,這受益於他家鄉吉州廬陵文化的熏陶。在這片具有濃鬱文化氣息的土地上,曾出現過像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皆諡“忠”的在中國曆史上有影響的人物。他的父親文儀對文天祥兄弟寄予厚望,文天祥兄弟二人從小就在貼滿格言的書房裏讀書。“忠孝仁義信”的傳統思想,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浸入他的心田,為他日後的忠君愛國行為奠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文天祥二十歲中吉州貢士,同年,其父伴文天祥往臨安應試。殿試中,他的萬言禦試策,以切中時弊並如何改革解決,闡述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而被主考官王應麟認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理宗皇帝閱卷後見其名,亦曰“此天之祥,宋之瑞也”,欽定為狀元。

然而,南宋這個偏居臨安的王朝,究其實,是昏君庸臣的天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修?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這首詩從一個側麵,也讓人們有了形象的認識。南宋末年,正逢蒙古人入侵。大敵當前,宦官董宋臣竟提議遷都四明以避敵。文天祥以進士身諫言:“陛下為中國王,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初顯了他愛國剛烈的一麵。此後,他投身宦海,卻屢受奸臣賈似道的排斥。

國難見忠誠。1274年,忽必烈已在大都建立了元朝,又發兵二十萬,直取臨安。南宋政權一片混亂,許多官員抱頭鼠竄。年幼的恭帝即位。謝太後發《哀痛詔》,要各地興兵“勤王”。本是文官的文天祥時任贛州知府,卻挺身而出,充任起武將。散盡家資,招兵買馬,組織義軍,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念,赴京勤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跨江半壁閱江帆,虎在深山龍在潭。當日本為南製北,如今翻為北製南。眼前風景異山河,無奈諸君笑奈何。坐上有人正愁絕,胡兒便道是僂羅。”懷著一腔報國之誌,文天祥戎馬倥傯,起兵保衛京都。入平安,知平江,援常州。當他返回京都,隻見滿朝文武棄官而逃,皇帝太後降意已決。危難之際,被委任丞相的文天祥出使元營議和,麵對盛氣淩人的元將伯顏,本無“和”之意的文天祥更是正氣凜然,痛斥伯顏,由是遭到拘押。昏庸的皇帝和無恥的投降派又瓦解了他的義軍,文天祥抗爭之誌受到了重創。

“各任爾曹命,那知吾輩心。”文天祥懷報“君降我不降”的信念,忠於祖國和人民,矢誌如一地與元軍抗爭。在恭帝押往大都,陸秀夫在閩擁立新帝的情形下,死裏逃生的文天祥,重整旗鼓,在南方繼續了他的鬥爭。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境內,連敗元軍,收複贛州十縣,吉州四縣,號令可達江淮,形成了最為有利之際。戰爭的硝煙在文天祥的筆下也化作了“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的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