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天外飛來小孤山(1 / 1)

萬裏長江,流經江西彭澤縣和安徽宿鬆縣之間,有一絕景,那就是小孤山。

絕,是因為小孤山四麵環水,位於江心之洲,一山突峙。峰高百米,遠遠望去,孤獨的山峰宛若古代仕女之發髻,因此舊稱“髻山”。倘若乘舟環遊,船移山轉,“南望一枝筆,西窺似懸鍾;東凝太師椅,北看嘯天龍”。小孤山的神奇變化可謂風采多姿。

其實,小孤山的神奇還在山中。

有一幅畫兒,叫《深山藏古寺》。畫麵上山巒疊嶂,飛泉彙潭,一個小和尚正在汲水。畫麵上並沒有出現晨鍾暮鼓的寺廟,卻通過小和尚,使人勾想起深山溝壑中,蒼鬆翠柏間,是藏著一座朱牆黛瓦的古寺的。這一獨特的構思,令人產生無盡遐思。小孤山也有含蓄之韻,山中也藏著一古寺。隻是小孤山更為絕特,那就是不知是寺在山中,還是山為寺景了。說是山寺一體,或許更為貼切。

要登山,就首先要進山門。門,是古老沉重的木門,一連串的石階,都是巨石砌成。與外麵明媚的陽光相比,門洞裏黯淡了許多。同行中的惠雲,是彭澤姑娘,此刻,儼然成了導遊。她瓜子臉兒,明目皓齒,對小孤山的典故也是如數家珍。傳說中,古時有位美麗純情少女,和彭郎互生愛意,卻不能結為連理。堅貞的小姑投江殉情,其身在江中遂化作資質卓然的“小姑山”,後因其孤獨淒涼,又稱“小孤山”。而彭郎因小姑之死而痛不欲生,遂化為“彭浪磯”,又稱“彭郎磯”,在南岸與小孤山隔江相望。名勝古跡中,大都有淒美的愛情故事。彭郎與小姑,愛欲不能,死亦相思,也可驚天地,泣鬼神了。

小孤山的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與別處廟宇不同之處,這裏供奉的是“小姑娘娘像”,俗稱“小姑廟”。大殿內,沒有其他寺廟中的那種黃牆朱柱,金碧輝煌。赭色的木柱,透露出經年的滄桑,陳舊中不乏古樸。姑娘娘妙相慈悲,似笑非笑,一雙鳳眼,和藹地注視著芸芸香客。不少女子在小姑像前雙膝跪地,口中喃喃,頂禮膜拜,一副虔誠之態。料想她們是否在祈禱愛神眷顧,找一位如意郎君,結百年和合之好?

在殿外,同行人對待字閨中的惠芸姑娘也打趣,慫恿她拜一拜,抽一上上簽。頓時,惠芸姑娘臉頰上,飛上了兩朵紅暈,嫵媚極了。

小孤山登山台階共三百六十五級,這也暗合了一年的天數。春夏秋冬,日複一日,小孤山遊客流連,香火常旺。這又襯出了人們的一種心態,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去追求一種滿足,心理安慰。畢竟,各人對自己的生活,都充滿了許多的希冀和期盼。

小孤山的WC當是最為獨特了。峭壁上懸上幾根木頭,門,牆,頂,為木質,從窗口,可見長江奔騰就在足下,高空一線懸,不禁心生寒顫。待得出來,恐似飛流至下,疑似珍珠了。

小孤山處處皆景,移步換景。廟宇亭台,樓閣迂回。一天門,龍眼石,彌陀閣,海神龕,天妃殿,禦詩碑等,山上樹木蔥蘢,花菲草青。山頂梳妝亭,紅柱黛瓦,傳說是小姑梳妝之處。在這裏憑高遠眺,胸懷豁然。但見大江東去,沃土無垠,遠舟近帆,盡收眼底。不禁使人低吟起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小孤山,一座神奇的山,有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