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天馬山斜塔記(1 / 1)

上海,到處都是一馬平川。

唯有鬆江,突兀著幾座山峰,人稱“鬆江九峰”,歸列於佘山國家風景區。春風輕撫,桃花盛開的日子,來到了鬆江,於是就去看看號稱世界第一的斜塔——天馬山斜塔。

國外有意大利比薩斜塔,圓柱狀體,吸引了多少外國遊客去一睹“斜姿”;國內也有蘇州虎丘斜塔,傲立吳地,成為國內外遊客的遊覽勝地。天馬山斜塔,頂著“世界第一”的斜號,當是別有一番情趣吧。

遠遠望去,天馬山斜塔有如一根神針,斜插在天馬山腰。霧鎖山底,天馬山更顯得分外妖嬈;雲繞山頂,天馬山又顯得神秘莫測。天馬山因其山脊酷似馬背而得名。傳說春秋時吳國幹將曾在此鑄劍,古時又稱“幹山”。元代文人楊維禎所作《幹山記》雲:“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狀馬,又雲天馬矣。”這些都為這座山增添了深厚的曆史文化和想象的色彩,讓遊山之客產生些好奇,增添些遊興。

入大門,跨台階,步山徑,穿叢林,賞野花,聽鳥語。

山上的空氣似乎也帶著縷縷清香,沁入肺腑,令人神清氣爽。途中,但見一塊巨石,橫亙路旁,想象豐富的人們將它稱為“鯉魚石”。鯉魚跳龍門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這石,與其說形態上有點相似,倒不如說反映了人們的一種良好的期盼。 春寒料峭。盡管山不高,但陡峭的山路,已使額頭沁出了汗珠,身上也燥熱起來了。這時,斜塔猶如天外來客,直插眼前。

斜塔有個動聽的名字——護珠塔。

史載,護珠塔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屈指算來,距今已有928年的曆史。塔四周用木欄圍起,佇立欄前,但見塔身用麵磚壘起,向一側大幅傾斜,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塔底的一角,被掘了個大窟窿,可容數人藏身。因此塔身仿佛成了“瘸足”,仿佛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站在塔下,心底裏也莫名地產生一種恐懼。大有塔傾何以逃生之感。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早在1982年,上海市就請來高僧和專家,對塔進行了維修加固,從塔中注入8根鋼筋,使塔呈現了“斜”而不倒的獨特景觀。

環繞塔身,仰頭相望,可見塔是七層八麵。每層有門,塔瘦小細長,身上長著野苔。曆經千年的風雨洗禮,塔也大有滄桑之感,顯得陳舊破落,有些疲憊不堪。而誰知它當年也曾風光無限。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宋高宗還特賜五色佛舍利,藏於塔內。但這些舍利子,給塔帶來了榮耀,亦埋下了禍筆。那個大窟窿,就與盜舍利子大有幹係。以致塔體身懷痛楚,傷痕累累。

有塔必有寺。當年,天馬山最有名的就是圓智教寺。據說清乾隆年間,因香火旺盛,加之寺裏演戲祭神,燃放鞭炮,釀成一場大火,禍及護珠塔,將華麗的木質外簷和內中木質樓梯燒了個一幹二淨。到現在,留下殘亙斷牆,往日的輝煌也不再重現。真是世事榮枯,此一時也彼一時。

因為有了舍利子,天馬山頂常有佛光靈現。天晴時,陽光透過雲層在天馬山透出七色彩虹,美若仙界。

護珠塔,曾經風光一時。曆經風雨霜雪,被大火燒掉了華麗的外衣,遭受人掘。地質的變遷,又使它產生了“斜姿”,如今是赤裸裸斜歪歪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但它生命的頑強,又不得不使人歎服。麵對困境,它依然斜挺著身軀,默默地注視天地間的風雲變幻,迎來一代又一代的遊客。任憑他人指點,即使斜了,也以它獨有的風姿,倔強地屹立在天馬山腰,為鬆江大地,增添了一道不朽的風景。

人,又何嚐不是如此?

生命的征程不會是一馬平川。步花徑,跨溝壑,翻高山,趟深水。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雨雪交加,也無論是富貴榮華,還是一貧如洗,都要有一顆淡然的心,才能愉悅地活著。

天馬山斜塔,遠遠望去,那細小瘦長的身影,給人留下無窮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