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1880~1893年從費城到哈佛(1)(2 / 3)

這篇演講稿認為,心理學理論隻有同心理上的證據聯係起來才是實用的。心理學涉及個人同環境的關係,而生理學關心的是有機體的內在平衡。因為它們的方法相輔相成,所以同時研究二者是必要的。

關於有機體的內在平衡,梅奧援引謝靈頓(Sherrington)和海德(Head)所作的研究指出,意識的心理狀態是有機體在心理上對某一刺激作出的綜合反應。至於有機體與環境的關係,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WatSon)和霍爾特(Holt)揭示了對刺激的響應本身是各種反射的綜合,這些反射在與刺激狀況的關聯中起作用。就其內在的或者主觀的方麵而言,綜合反應被稱為對周圍環境的認知,相應地,如果功能性紊亂被視為沒有對一個人的早期環境作出適當的反應,那麼,眾多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的案例就能夠得到部分解釋,例如,在有些案例中,生理上的變化是通過暗示形成的。在文明社會的正常人當中,遺傳而來的可塑性神經係統與各項專業教育達成一種妥協。因此,人並非生來就是健全的;精神健全是一種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在個體成長到成人的過程中,這種平衡狀態要麼成功地實現要麼喪失。

心理學研究及理論中的混亂,主要歸咎於理論心理學、精神病理學和行為心理學彼此之問缺乏整合。生理學能夠幫助這種整合,因為它描述了一段時間內作用於個體的內外總刺激,而不是在原始欲望中選定一個。然而,人們發現,這種整合是很困難的,因為整合隨專心、幻想、似睡眠狀態和睡眠狀態等各個意識層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彈震症士兵害怕黑暗,他們開著電燈睡覺,電燈一關上,他們就馬上醒來。所以,即便是在較低的意識水平上,我們也都有可能被有意識地導向內外總刺激當中,然後導向某個特定的刺激。謝靈頓關於神經係統的助長和抑製的思想同以下斷言是一致的:意識不是一個思維過程,而是一種實現了的對世界的定位,它恰如意識流理論學者所暗示的那樣。

梅奧接著認為,在心理學中,精神是由駐留在意識場或者心靈深處的日常想法組成的。當處於全神貫注、專心思考、仔細辨別及屈從於終生習慣的時候,精神就變得獨一無二了。沒有學會並克服孩子氣的衝動,意味著個體沒有實現諸意識層次的必要整合。這同謝靈頓關於神經係統的正常成長和心理整合的觀點是相一致的。精神病學家認為,經由幻想和專心都可以實現教育。之所以出現功能性神經紊亂,是由於錯誤地運用了幻想。而精神分析是一個用以發現未得到承認、受到抑製的幻想的方法。由於與生理學的密切關係,總體情境心理學是精神病理學的首選途徑。

1924.年夏,梅奧應邀到伍茲霍爾(WoodsHole)去了解普林斯頓大學康克倫(E.G.Conklen)博士的生物學研究,並向康克倫的周日論壇發表講話,該論壇討論的是“現代社會中的原始思維”。講話包括為他為論文“工業中原始觀念的殘餘”準備的素材。這篇論文是他與E.A.博特博士(Dr.E.A.Bott,多倫多大學)及查爾斯·邁爾斯(CharlesS.Myers,英國國家工業心理學研究員)合著的。後來,在多倫多商會(TorontoChamberofCom—merce)舉辦的一次會議上,他宣讀了這篇論文。該論文主張,由於人們對相同的情境作出恰當卻不同的反應,唯有心理學概念才能對人們賦予情境的不同涵義作出解釋。梅奧區分了理論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概述了讓內、榮格、弗洛伊德、薩迪斯和莫頓·普林斯等人的思想,並得出結論:在決定行為舉止的過程中,幻想或出神如同凝思,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前者包括原始的想法,後者包括邏輯性的想法。一個健全的精神生活是通過這兩種思維形式及其相應的內容的和諧整合來實現的。梅奧例證了幻想的原始想法,其案例素材取自弗洛伊德的作品、私人朋友及女兒托妮的幻想玩伴歐內斯特與弗雷德。他主張,向個人提供情境涵義的是體驗中的幻想而非體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