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三世創造了國債,不過國債的雛形還是要歸功於查理二世的。在1672年,他從商人和金匠手裏征集了五十萬英鎊作為私用。然而和賴賬不還的查理不同,威廉賜予那些購買國債者國家的榮譽。他不僅自己承擔債務責任,而且還讓他的繼任者追加償還利息。根據這個條件,第一次借錢給他的人都應該最後得到雙倍的報償。在這麼具有誘惑力的條件下,四十家企業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一下子他就籌集到了50萬斯特林用作對法戰爭的軍費。通過這樣慷慨的方案,威廉一箭雙雕他既籌集到了所需要的資金,又贏得了大商人們的支持,他們把自己的資金雙手獻上,聽憑威廉調遣,完全拜倒在威廉的腳下。與此同時,他也讓貴族們感激涕零,以前他們要證明自己的忠誠要付出比這大得多的代價。在1694年,威廉手頭又有點困難,需要籌集120萬英鎊,他故計重施,宣布首先資助的商人將會獲得由英國銀行頒發的特許狀。憑借這把尚方寶劍,他們可以隨意從事銀行生意,在支票、金銀和其他商品流通方麵也享有特權。威廉很快就籌到了錢,而這樣的公債籌集方式也一直延續到了他的後代。威廉死時,公債數量隻有1600萬,而他的繼任者去世時,這個數字已經如滾雪球一般達到了5400萬。馬爾伯勒的戰爭是公債大幅增長的原因之一,不過根源還是在於貪汙腐敗的頑疾。
在1782年威廉·皮特(William Pitt)入主內閣,掌管財政部,第二年他就升為首席大臣,手握整個國家重權。如何改善國家的財政狀況是他最頭疼的問題。他絞盡腦汁,用盡心力,終於在較短的時期內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國家的收入快速增長,1783年不過1000萬斯特林,到了1800年,已經上升到了2600萬,在1810年達到了驚人的6200萬。在皮特的大力整頓之下,被諾斯爵士(Lord North)搞得一團糟的英國財政終於有了複蘇的跡象,政治信譽也有所恢複。最能證明皮特的財政政策穩健牢固的例子應該是隨後所有影響財政收入的立法都無一例外,全部建立在他的財政計劃上的。皮特同樣有一個關於降低國家公債的方案。他的行動非常順利,1784年聯合公債的價格是54,1786年已經上漲到76,到了1792年衝到了96,八年裏漲幅達到了驚人的42%。
在英國的財政曆史上,再沒有其他事件像喬治三世(George Ⅲ)統治期間發生的暫停現金支付事件那樣,立刻引起了如此重要的後果。在1797年,英國的銀行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處境中,麵對政府每年數百萬的戰爭貸款以及向歐洲大陸的經濟補貼,銀行早已舉步維艱。所有的現金支付行為被禁止,後果則是銀行發放的票據立刻貶值。價值為一鎊的票據現在隻值十七八先令。眾議院投票決定維持標準幣值,但是僅僅靠投票是不足以停止貶值的。最後,在利物浦(Liverpool)的皇家部門,現金支付被恢複了,那些在貶值期間欠下債務的人被強製用現金償還債務,這樣一來,他們損失更多了。破產和倒閉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在簡略快速地介紹了這個國家直到19世紀初的財政情況後,我們可以繼續講述內森·梅耶·羅斯柴爾德——倫敦分部創始人的生涯傳奇了。
倫敦分部是法蘭克福總部的第一個分部,是由老梅耶·羅斯柴爾德的三子,內森·梅耶·羅斯柴爾德一手建立的。他去倫敦開創事業的直接原因是他與蘭開夏(Lancashire)的一位大棉花生產商的一場爭論,這位粗魯的商人對內森的態度非常傲慢,令人難以容忍。那段時期德國和奧地利都要仰仗英國的棉花供應,英國的商人因此認定他們掌握了壟斷權,濫用他們的權力,對待他們的外國客戶也帶著蔑視的態度。他們認為怎麼處理自己的商品全憑自己的喜好。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法蘭克福交易所在這時和英國作了一筆大棉花生意,正是一位英國棉花商人的行為讓內森立刻做出了前往英國的決定。對於內森觀點的重複,我們不可能比托馬斯·福威爾·布克斯頓先生(Sir Thomas Fowell Buxton)出版的傳記做得更好,這是一本講述內森早年在英國的經曆和成功的書。在一封信中托馬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