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皇後(Queen Anne)的陰謀和腐敗行為給政治界籠罩上的陰霾還未散去。金錢的力量早已不可阻擋,它對於政治界的影響與日俱增。在新興資產階級們的運作下,一條法案得到了通過,規定一個人如果沒有300鎊的年收入,他就沒有作為市代表出席國會的資格,郡代表則要求600鎊一年的收入。隨著金錢的力量越來越大,它對道德的腐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賄賂隨處可見。唯利是圖導致國家一片混亂,名譽掃地,所有顯貴的名字都已經完全失去光芒。哭喊聲到處回響:‘一直賺錢吧,錢能扭轉道德。’著名的馬爾伯勒(Marlborough),他就毫不猶豫地用士兵的性命換取成功。他取得的勝利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部下的鮮血和他的目的相比微不足道。而薩默塞特(Somerset),紐卡斯爾(Newcastle)以及其他部長則用國家公款來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脈。
“此時此刻財政早已不是用於它們的合法用途了,而是用於收買下議院(Lower House)的選票。當托雷斯(Tories)就職之時,大約3000萬斯特林在賬目上下落不明。隨後的調查無疾而終,不過這起醜聞仍然臭名昭著。國會的聲譽早已聲名狼藉,整個國家的財政狀況也搖搖欲墜。不得已政府推出國債這一招來解財政的燃眉之急。然而有人認為用這種方式簡直不異於飲鴆止渴,倒並不是反對國債本身,而是反對隨之而來的罪惡行徑。國債的產生將大大助長投機之風,這對整個商業的發展有害無益。看到憑借投機毫不費力就能到手大把財富,商人們自然拋棄本行趨之若鶩。在1697年,國債總值達到了兩千萬英鎊,而且似乎成了政府的生財捷徑,國債的數量也不斷增長。那一年財政赤字大約有五百萬英鎊。投機者們抓住這個機會,散布各種謠言,使政府名譽掃地。資本來自政府的困難時刻,國債的利率被宣稱不穩,公眾的信譽被各種手段中傷。隨後政府的基金一下變得很有吸引力,重要性也與日俱增。梅迪納(Medina)——希伯來大資本家和投機者就因為一夜暴富而引起了很多羨慕和嫉妒。為了取得和他一樣的成功,英國商人開始涉足政府基金,皇家交易所一下子成為了冒險家們大顯身手的樂園。猶太人和異教徒,教友派和新教教徒,無賴和偽君子,都在此齊聚一堂,盡棄前嫌。所有人心中隻剩下對金錢之神的崇拜。投機之風迅速蔓延開來,每天都有人加入這個群體。如果基金方麵的投機不景氣,其他的投機方法也不斷湧現出來:關於年金的生意,彩票業,唐提(tontines)聯合養老保險,財政支票暢通無阻,泡沫公司和19世紀一樣繁榮。一個作家這麼評價:‘可憐的英國在新的幻想和計劃中陷入了瘋狂,這個國家的國民性格中有著陰鬱的成分,他們勇往直前,充滿渴望地實施他們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