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司馬遷《史記》
=================================================================================
我帶著龍一他們,一行四人,馬不停蹄趕往會稽,劉邦為表示對我尊重,親自送我出城。在路上,我不禁在想,我來這個年代,是不是本身就是曆史的需要,很多時候,我在以過去的曆史,來影響這個年代的事情,曆史上,沛縣縣令應該是被沛縣的百姓所殺,可處在這個年代的我,深深的明白,縣令官職雖小,可其守衛,決不是普通百姓所能衝破的,如果不是我,劉邦能不能進縣城,還真是個未知之數。所以,我擔心項梁那邊,也會出現什麼變故,所以急急忙忙往會稽方向趕,有些事情,還是親眼見了才能放心……
劉邦送走我後,再次來到沛縣,沛縣的百姓雖然已經決定起兵了反秦了,可現在的情況,還是一盤散沙,沒有一個首領是不行的,當劉邦回到沛縣後,蕭何正站在高處發表“演說”
:“鄉親們,我們既然殺了縣令,起兵造反,那麼,我們必須推舉一位首領來統領我們,如果縣令肯順應大勢,一同反抗暴秦,他會是做首領的最佳人選!可惜,他不識時務,被鄉親們給殺了,我們應該重新選一個縣令,做我們的首領!”,蕭何雖然明知縣令之死,是我的傑作,還是把這個殺縣令的大帽子扣在了沛縣百姓的頭上,隱隱有威脅百姓之意:你們既然殺了縣令,不造反也不行了。
沛縣百姓莫名其妙的相互看看,誰也不知道縣令是怎麼死的,可總是死在沛縣縣城內,與他們是脫不了幹係的,除了造反,確實沒路可走了。大家議論紛紛,就聽有人大聲說道:“不用想這麼多了,就推選劉邦得了,好歹他也做過亭長,肯定能勝任。”
此時的劉邦興奮不已,覺得這縣令肯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不過自己得裝腔作勢一番吧,於是說道:“鄉親們,如今正當亂世,各地諸侯紛紛起事,對抗暴秦,鄉親們如今肯一起起兵反秦,這是順應天勢!不過,這推選縣令之事,大家應該慎重,我劉邦既然起兵反秦了,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可我劉邦怕才疏學淺,做了這縣令,恐怕難以擔大任啊,鄉親們還是另外選個有才能的人吧!”
本來,劉邦隻是說的客氣話,其實他非常想當這個縣令的。可,沛縣的老百姓,著實是太實在了,覺得劉邦的話也不無道理,於是,紛紛又說:“那就推舉蕭何吧,蕭何是我們沛縣的大才子,又是縣令最得力的手下,他肯定能勝任這個位置!”
劉邦這下子蒙了,可,說出去的話,總不能反悔吧,所以,他象沛縣百姓一樣,用期盼的眼光望著蕭何,當然,他是期盼蕭何不要當這個縣令……
蕭何心中暗笑,他當然知道劉邦真正的想法,於是,蕭何低頭不語,裝做思考的樣子。看到蕭何不說話,劉邦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了。
蕭何故意逗了劉邦下,好大一會,才抬起頭,說了一句話:“大家聽說過赤帝斬白蛇的傳言麼?”
鄉親們一楞,這個傳言,如今在沛縣人人皆知,隻是大家都半信半疑,不完全相信而已,不知道蕭何幹嗎說這個?
蕭何繼續道:“前些日子,我出城會合阿邦的時候,有人告訴我,親眼看見阿邦斬了一條白蛇,據他講,也親眼見到了一個老太太說阿邦是赤帝之子,而且說完就在他麵前消失了!由此可見,阿邦將來必是顯貴之人!讓阿邦做這沛縣縣令,最合適不過了!以他的富貴之相,必定能帶我們大家一同富貴的!”,說實話,蕭何不太相信這些鬼神之說,隻不過覺得,可以拿這些做文章,讓大家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
大家這時,紛紛把目光移向劉邦,劉邦也板起一副臉,極力做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樣子來。於是,大家越看劉邦,越覺得蕭何說的對,這劉邦還真有一副富貴相!於是大家再次熱烈邀請劉邦做這個縣令!
劉邦這次學乖了,不再客氣了,大聲道:“好,鄉親們既然這麼看得起我,我劉邦沒二話,以後有福同享!”
就這樣,劉邦做了這沛縣的縣令,人稱沛公。雖然,這官不大,不過,這是劉邦政治生涯的一大進步,離他做皇帝,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