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完美本身就是一個錯(1 / 1)

世間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因此完美本身就是一個錯。

前不久在《文摘》上就讀到一個關於圓的故事,對於人的教育和啟發是很大的。故事講的是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圓,不小心掉了一小塊角。於是他就很煩惱,覺得自己總是缺了一點,不再那麼完美了。終於有一天他鼓足勇氣,上路開始尋找那塊丟失了的一角,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圓,所以行走起來沒有以前那樣快,趔趔趄趄、磕磕碰碰,讓他覺得很著急。但是慢慢地,他開始觀察周圍的一些事物,有很多好玩有趣的東西,竟然是自己從前沒有注意到的。他不是圓,還可以隨時站住腳,和路邊的花花草草聊天,還可以跟鳥兒共進午餐。他在尋找掉了的那一個角時,感到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新奇、有趣、充滿生機,而且煩惱完全忘記了,發現自己從來沒有這樣快樂過。終於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缺的那一個角,不大不小剛好裝上,可是裝上這個角之後,他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再行走起來就像一陣風,不能停下來和小花小草聊天了,也不能和鳥兒一起共進午餐了,耳邊除了呼呼的風聲以外,什麼也聽不到,他感到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歡樂。

這個極富哲理的故事告訴我們,完美本身就是一個錯。不僅僅如此,作為一個學工的我來講,還喜歡用數理論證一些社會問題。就說完美吧,其實也是可以證明的。人首先就不是完美的,至多可以說是美的,因為從人的體態上講,都是凹凸寬窄之形,實乃完之不完,但其卻凹凸寬窄有致,自然有美學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人是美的但並非完美之物;再從神上講也是如此,假如人是可以完美的話,則可用群論或歐氏幾何等高等代數加以論證,並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間不僅有很多長相一樣的人,而且會存在才智、心智等方麵同樣的人。事實上是沒有的,就像哲學家所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換句話來講,世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完美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理論支撐。

人不可能完美,頂多做到盡善盡美。也就是說,人的目標隻能是一種對美的追求。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當發現其做錯事情時,對其行為絕不是一味地責備,更多的是提醒孩子,要他引起重視和注意,並從中學習積累經驗,避免日後犯相同的錯誤,且不要孩子去計較於已經發生的事,因為是人就有局限性,自然人無完人、孰能無錯,加之在做錯的過程中,就像圓缺角的狀態一樣,也能從中獲得寶貴的財富。比如有一次,兒子下棋升段成功了,另一個小夥伴卻意外失手,沒能成功升段。本來兩個親如兄弟,為慶祝小子打段成功,兩家人下午到了國際非遺博覽園玩,小子不懂得基本禮節,在吃飯的時候高興得手舞足蹈,那架勢讓我看了氣憤難抑,當即叫停了他那過於誇張的行為。回到家後,我便指出了其行為的無禮,隻知道自我的高興,而忘記了好友就在身邊,尤其是對一個小小的成功,表現出如此的激動行為,並不利於日後的成長。同時我也告訴他,在取得成功後,高興一下是常事,也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如果一直沉醉其中,事情就變得不正常了。並要孩子記住,勝敗乃兵家常事。無論是勝是敗,都應保持一顆平常心。並追問兒子,什麼叫“平常心”,你知道嗎?他答不上來,我便給他講,明朝知名學人陳眉公輯錄了一副對聯,就是對平常心最好的詮釋,即“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慢隨天外雲卷雲舒”。此聯有意境有思想有深度,該是會在孩子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之所以沒有全盤地否定孩子的行為,是因為不希望孩子做一個完美的人,核心在於完美本身就是一個錯,用一個錯誤的方法或錯了的目標去教育孩子,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同時也覺得,一個人有點野氣、稚氣,比起成熟、圓滑、老道來講,要更有想象力更有吸引力,因為有時候缺點也能成為一個人的特效保鮮藥和防腐劑。其實,人生都是在缺缺補補、得得失失、遺遺棄棄中漸漸豐滿的,因為世間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

智慧點經:承認不完美,心靈更自由;修複不完美,人生才精彩,這或許就是成長必須秉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