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睡了一個美美的懶覺,起床後看到床前擺著一本書,便津津樂道地看了起來。其中一篇美文,是美國作家阿爾?圖爾陶寫的,題目是《貓有貓的方向》,誘人的標題吸引了我,我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圖爾陶在與貓生活的幾十年裏,準確地講是他在研究貓的過程中,發現貓是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動物,因為起初他不知道,弄得家裏的貓離他遠遠的,後來發現這個規律後,他很重視這個問題,便成為了貓的朋友。最後作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誰,都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方向,即便是一隻貓。因此,隻有對他人的選擇和方向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我們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喜愛。
看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往往不能從心底深處去重視它,不能從實際行動上去落實它,更不能作為一種習慣去培養它。就說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會遇到這個問題,不自覺把自我主觀意識強加於孩子頭上,弄得孩子當即抗議我的言行。前幾天,兒子從學校拿回一張紙條,十分興奮地告訴我:“爸,準備600元錢哦,我要學黑管了。”
學樂器是我在家裏多次提及的,因為我喜歡音樂但什麼也不懂,可孩子的音樂細胞好像也少,盡管他母親說音色條件不錯,可就是沒有這個方麵的興趣點,因而我怎麼鼓勵他學習都沒用。現在反倒主動提及此事,我在心裏想,看來還是老師的魅力大,遠遠比我們作父母的強。於是,我便問他為什麼要選學黑管,因為在我的意識裏,總覺得黑管演奏起來不高雅,孩子卻直截了當地告訴我,說是學校推薦了四種樂器,但我隻喜歡黑管這一樣,什麼小號、笛子他都不愛,我再追問了下,有薩克斯嗎?這個演奏起來很紳士。可兒子說他不喜歡,並反問了我一句,是你們選擇還是我在選擇啊?!他的話一出,讓我和他母親都忍不住抿嘴笑了起來。自然,最後是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因為你不尊重的話,孩子會不滿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當然,教育孩子時,並不是說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而是當孩子言之有理時,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權利、選擇和主張。如果其言語不對的時候,也要理直氣壯地給予批評或指出。比如在玩耍遊戲時,適當地玩玩是可以的,有益於孩子了解現代知識,也可以增強孩子與同年人互動的能力,從而使孩子童年生活豐富多彩且幸福快樂。但是,如果一屁股坐上去就不起來,則不要聽他任何的理由和解釋,而且你一定要堅持做到,對其進行徹底地修正,因為超過了應有的度後,就會有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育。
麵對孩子、麵對教育,我們要目標高遠,要真正做到麵向未來,因為教育的得失,事關孩子未來的成長。所以,我們一定要向圖爾陶學習,真正了解孩子的“方向”,並努力成為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才能真正為孩子的成長服好務。
智慧點經: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方向,既是父母所要學習的東西,更是每個人從小都應加強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