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曾國藩(3)(2 / 3)

這支部隊士氣民心較為高旺,正是曾國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輸後所發生的效果。其他各省,雖然也辦團練,也募鄉兵,但因他們並不知道注重教育與訓練,而長官與士兵之間又

缺乏親愛精誠的感情基礎,所以終歸仍是無用的贅疣而已。明了這一點之後,我們當可知道,湘軍之成功,應歸於曾國藩仁禮待兵“精誠感召”的軍中處世之道。

察言觀色

曾國藩向來看重人生氣象,因此察人臉麵,也非常注意臉麵氣象——一種“胸次浩大”的精神。胸襟開闊需涵養淡泊寧靜,表現出來便是平和空明。富有、顯貴、功績、聲名,這些都是人世間虛浮的榮譽,隻有心胸博大才算是真正的享受。

曾國藩認為,功高名顯,必然會帶來對自己的嫉妒和仇視,所以與人分享利益和名譽是曾國藩的一貫做法。每次打仗,他都不以首功自居,而是將下屬或遇僚的名字放在前頭。例如,在擔任兩江總督時,為了搞好關係,曾國藩就特別注意將滿人都督官文的功名擺在自己之前。後來,曾國藩費盡心裏將長江水師改經製水師,這樣一件很大的事,曾國藩又將官文的名字推到自己前麵。這是為什麼呢?曾國藩分析了官文的為人。官文既仇視湘軍,又沾了湘軍的光。不是湘軍的勝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貪名貪利,毫無定識,列無風骨,對於這樣的貪官,為了促成水師製,不讓他反對,給他點好處,他就會站在你這邊。因此在給太後、皇上的折子裏,如果建議改製後的長江水師統領讓官文做,大家都做他的副手,他一定會樂意。這樣既可以減輕官文對湘軍的嫉恨,又可拉攏他一起做事,借此消除滿人對湘軍的仇恨和排擠。後來的發展證明了曾國藩推出一個滿人擔任領頭的做法,獲得了極大成功。自古名利太過都是禍害,與人分郭才能與人共處。在曾國藩後期,正是憑著這一樣一種表麵自謙,與人為善的偽麵,才使他晚節得保,並在韜光養晦之中達到最高峰。

得不喜,失不憂

得不足為喜,失不足為憂,這便是曾國藩對事物態度。

曾國藩精通曆史,善於總結成敗經驗。唐太宗有三麵鏡子,其中之一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中國有效法古人的傳統。尤其是遇到大是大非以及難以決為的疑難事時,往往從老祖那裏尋找答案。《資治通鑒》的編纂也是讓宋代皇帝吸取曆史經驗,作到“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但是,並不是怕有的曆史經驗得靠得住的,如果一味法古,拘泥於過的做法,那也是很危險的事。曾國藩在審視以往的中國曆史時,尤其是重大曆史關頭時,認為往往成功與失敗並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敗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處大事、決不疑、不可拘泥於往事之成敗的重要論斷。他舉了三個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事是漢景帝時諸候王勢力極大,大臣晁錯建議“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國的權力,景帝采納了這一建議,但很快激起吳、楚等七個諸候王國的叛亂,他們以誅晁錯為中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夫平叛。這時,當過吳王丞相的爰盎向景帝建議說:隻要殺了晁錯,叛軍就會罷兵。景帝因事出倉猝,就采納了這一建議,晁錯因上被殺。但叛軍並沒有罷兵,繼續進攻,景帝知道自己上當,連忙加強軍事部署,最終將叛亂平定了。

第二件事是明初。朱無璋死後,由他的長孫朱允即帝位。他采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實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誅“奸臣”齊、黃為名,起兵反抗。這時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議,誅殺齊、黃,換取燕王罷兵。建文帝沒有采納。戰爭打了四年,燕王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齊、黃等人受到族誅。

第三件事發生在清朝。康熙時吳三桂等坐鎮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議康熙認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決定撤藩。吳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亂。最多時已占領了江同大部分省份。這時索額圖建議殺掉提出和讚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為然。經過八年的戰爭,最終平定了三藩之亂。

曾國藩認為:“此三案者最相類,或誅或宥,或成或敗,參差不一。士從夫處大事,決大疑,但當熟思是非,不可泥於往事之成敗。以遷就一時之利害也。”

曾國藩還通過觀察,得出亡國之君從某一些做法上能夠看出來。唐昭宗的例子他認為最能說明問題。

唐昭宗時王室衰落,地方軍事統帥各自擁有重兵,對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為,想發兵討伐李茂貞,並責成宰相杜讓能主持軍務,杜讓能再三辭謝,言他日臣徒受晁錯之誅,也不能弭七國之禍。不久,李茂貞進逼興平,朝廷禁軍敗潰,京城大震。茂貞上疏請誅讓能。讓能曰:臣固先言之矣。昭宗涕下不目,曰:與卿決矣。是日貶讓能梧州刺史,不久賜自盡。曾國藩認為“斯則無故受誅,其冤有甚於晁錯、齊泰、黃子澄。昭宗既強之於前,複誅之於後,複誅其所以為亡國之君也。”通過對曆史的反國,曾國藩開闊了自己的胸襟,對過去的事很後悔,他說:國藩在軍時,有一時與人定議,厥後敗挫,有時將過錯歸各於人,有時還露出不滿的親子,都是因為見理未明的緣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