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曾國藩(2)(2 / 3)

後來,李鴻章負氣離開祁門,輾轉波折,複欲歸至曾的門下,曾國藩則大度相容,並寫信懇請李鴻章回營相助。

一次,李鴻章在與曾國藩暢談時,直率地指出他的弱點是懦緩,即膽子小與效率差,這兩個字入木三分地刻畫出曾國藩的致命缺點。

曾國藩既有邵蕙西、李鴻章這樣的諍友,也有吳竹如那樣的摯友,這也是曾國藩德業能夠不斷長進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是1843年2月的一天,吳竹如與曾國藩交膝談心,談到他平生的交道,把曾國藩以知己相許,他說:“凡是閣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許諾下的古語,信了它就足以滋長您自以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負了您相知相許的真情,我隻好自始至終懷著恐懼的心理”幾句話,不溫不火,不惱不怒,字字力若千斤。曾國藩當即記下了他的感受:

“聽了吳竹如的幾句訴,我悚然汗下,竹如對我的敬重,簡直是將神明收斂在內心。我有什麼道德能擔當得起呢?連日來安逸放肆,怎麼能成為竹如的知己?實在是站汙竹如啊!”

因曾國藩處世交友貴雅量,所以他從不苛求於人,而是待人以誠。曾居京就十年,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他做過五部侍郎,在此期間他結交了一大批名師益友,讀了很多書。

曾在京的師友,講身之行必得者,則有唐鏡海、倭良峰、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知道者,則有吳子序、邵恩西;講詩文而藝通於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者,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誌大神靜者,則有黃子壽、王少鶴、朱廉甫、吳革佘、龐作人,皆有誌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曾國藩有了這些師友,研討切磋,德業益進,後來在事業上得到這些師生們的助力亦甚多。

常醒己身

荀子《勤學篇》有一句名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人廣泛地學習,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就會變得聰明,而且行為也沒有過錯。這裏最難的不是“博學”,也不是“省乎已”,而“日”和“參”,不僅“每天”,而且,“多次”反省自己,天下有幾人做得到呢?

曾國藩比荀子還嚴格,要求也更具體,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記中,他這樣寫道:“凡事之須逐日檢點,一日姑待,後日補救則難矣。況進德修業之事乎?(湯)海秋言:人處德我者不足觀心術,處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

他不僅逐日檢點,而且事事檢點,天下能夠做到這一步的人,大概寥若晨星。曾國藩的這種檢點的思想,並不是他心血來潮的奇思異想,實在是劄根於深厚的文化傳統的自然秉承。

孔子就說過“見賢思齊(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國第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孟子也是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曾國藩最服膺於他,表示“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也願“須臾不離”,而孟子是從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中來反省的,他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反求諸己”:愛人不親,反其仁(反問自己的仁德);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曾國藩認真鑽研過的程朱理學也強調“正己為先”。

曾國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來“逐日檢點”的,事關進德修業的大事,所以他才對自己要求得那樣嚴格,不可有一天的怠慢。

與怨恨自己的人相處,因為怨恨自己的人,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或過錯最敏感的人,也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能給予無情抨擊的人。然而接受他的批評是需要勇氣和胸襟的,尤其是接受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的批評;有人總是懷疑的批評懷有敵意,不管正確或錯誤一概拒絕,他沒有氣量不說,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一次檢點自己的機會。

有人說:“謗之無實者,付之勿辯可矣;謗之有因者,大自修弗能。”器量闊大,使我們能檢點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一種人格的魅力,那不僅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而且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

做人從立誌開始

做人是從哪裏開始呢?從立誌開始。

沒有誌向的人和有誌向的人絕對是不一樣,不僅是想象上的不一樣,而且也是事實上的不一樣。立誌則能把這兩類人區別開來的。

曾國藩曾深有感觸:“《禮記》中說,君子莊敬日強。我天天過著很安逸、也很放縱的生活,於是,人也就一天天地衷頹下來。正像那些草木,誌之不立,本之拔矣。”由此可知,千言千語,首先在於確立誌向。

曾國藩過人之處在於,無論是低微鄙陋時,還是高貴富足中都自立自強,鄭板橋說:“富貴足以愚人,貧賤足以立誌。”也就是說,艱難困苦可以鍛煉人,舒適安逸可以銷磨人。有人奮鬥是因為他的環境艱苦;一旦條件改善了,他也就沒了奮發向上的動力了。曾國藩能在安適中自立自強實在令人感佩!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不自強不息的。

諸葛亮講“誌當存高遠”,宋文帝講做人應“概然立誌”,王夫之講“傳家一卷書,惟在汝立誌。”還是曾國藩的同僚胡林翼說得好,他說,人生決不該隨俗浮沉,生無益於當時,死無聞於後世。唯其如此,我們應自立自強,努力做眾人所不敢為、不能為的事情,上以報國,下以振家,不負此昂藏七尺之軀。他所以說得好,是因為他說得全麵、樸實,說得我們可以做到。當然說得知曾國藩最為接近的是王陽明,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王陽明的“根”和曾文正公的“本”說的就是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