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曾國藩(1)(2 / 3)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七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曾國藩著作

曾國藩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非凡功績,成就了他偉大的一生。雖然他後半生戎馬倥傯,但從根本上說,他更是一個文臣,一個文學者。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複、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

曾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調》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於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國藩撰寫,李鴻章之兄、湖廣總督李瀚章編輯,李鴻章本人校勘。共167卷,初於1876年刊行,幾經刻印,卷數不一。全集包括奏稿、批牘、治兵語錄、文集、詩集、雜著、日記、書紮、家書、家訓等部分。

但流傳至今,並受世人重視的,亦隻有其中的“家書”真正遺留下來了,難怪著名學者南懷謹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曆史的重要材料。

《經史百家雜鈔》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26卷。《經史百家雜鈔》一書,是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後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讀本。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誌、敘記、典誌、雜記11類。

在清代,在曾國藩之前,社會上已經流行著兩部很有名的古文選本,一部是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纂的《古文觀止》,一部是乾隆年間姚鼐編纂的《古文辭類纂》。這兩部書,各有其優長,影響也都很大。但在許多方麵,卻比不上《經史百家雜鈔》。

《古文觀止》,可以說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古文選本。但是,由於它是供學塾使用的讀本,故而所選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種學術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廣博。《經史百家雜鈔》則不然。《雜鈔》在網羅文獻的廣博上和選文思想的學術底蘊上,無疑都是超過了《古文觀止》的,而所選許多文章的可讀性和觀賞性,也是並不亞於《古文觀止》的。“觀止”者,觀此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經史百家雜鈔》,可以說就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觀止”。《經史百家雜鈔》,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觀止》。

《經史百家雜鈔》,一共選入了700多篇文章,多為古代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選擇範圍不論從作者還是從體裁來看,都相當廣泛,所選文章的內容也都很精當。這部書的用途,是多方麵的:既可作為研讀經史、哲學、文學等方麵學問的入門讀物、基礎讀物,又可作為各種文體的示範讀物,還可以作為中國文學史的參考資料,等等。

曾國藩的智慧

身居高位,如履薄冰

身居高位,權力和金錢炙手可熱,然而從右至今不知有多少人以身試炭,結果丟掉了自家性命。誠然,每個做官之人,尤其是那些做高官的人,全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結局。然而官場就是戰場,許多事情往往不為人所願。那麼怎樣才能在彌亂著看不盡煙火的官場上有一個好的晚場善收呢?

曾國藩以他自身居於高位的體驗,多年的做官心得,認為主要應在常時領悟高位不敗之道。這樣,他開出了三個行之有效的藥方,以防居官之敗。

曾國藩說,身居高位的規律,大約有三端,一是不參與,就像是於自己沒有絲毫的交涉;二是沒有結局,古人所說的“一天比一天謹慎,惟恐高位不長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險之地,而能夠善終的人太少了;三是不勝任。古人所說的“驚心啊,就像以腐朽的韁繩駕馭著六匹烈馬,萬分危懼,就好像將要墜落在深淵裏。”惟恐自己不能勝任。

曾國藩說:越走向高位,失敗的可能性越大,而慘敗的結局就越多。因為“高處不勝寒”啊!那麼,每升遷一次,就要以十倍於以前的謹慎心理來處理各種事務。他借用烈馬駕車,繩索已朽,形容隨時有翻車的可能。做官何嚐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