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今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後諡“文正”。
曾國藩生平
清嘉慶十六年(1811),曾國藩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乳名寬一。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曾國藩祖父曾玉屏,文化雖少,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為塾師秀才。
在這良好的成長環境中,曾國藩五歲起便開始讀書識字,六歲時入私塾“利見齋”學習。道光十年(1830),十九歲的曾國藩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道光十三年(1833),曾國藩參加湘鄉院試,中秀才,次年春入嶽麓書院學習,同年秋中鄉試第三十六名舉人。道光十八年,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高中後,曾國藩便一步一階的踏上了輝煌的仕途之路。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人生前期仕途暢通,這與他的好學密切相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覽曆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官吏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曾國藩的人生後期,則是與正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
鹹豐元年(1851),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次年七月,曾國藩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十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九月攻長沙,十月取決嶽州。
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已席卷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
當年一月,曾國藩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當月三十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
1854年,曾國藩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近兩萬人,揮師北上。五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七月下旬,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十月取武昌。鹹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七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十二月攻陷田家鎮。
之後,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鏖戰江南,並逐漸掌控局勢。1861年,鹹豐十一年底,曾國藩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同治三年(1864)夏,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隨後,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勇毅侯)。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曾國藩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撚軍彙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兩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撚”,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撚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撚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撚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同治九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他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撕裂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十八人,充軍流放二十五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四十六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是年九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
1872年春,曾國藩在南京病逝。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六月下旬,靈柩運抵長沙。七月,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底,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