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了解各國的意圖,就不能與其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地形的特點,就不能用兵作戰;沒有當地人做向導,就不能得地利。以上各點中有一項不了解,就不能算是強大的軍隊。真正強大的軍隊,進攻大國,能使敵人軍民來不及召集;兵威加於敵人,就能使他的盟國不敢與它聯合。所以,不爭著和任何國家結交,不隨便培養任何國家的權威。相信自己的力量,把兵威指向敵人,就能攻取城邑,摧毀他們的國家。
施行沒有常規的獎賞,執行不用規定的號令,使用三軍的將士,就像使用一個人一樣。賦與下級任務,不必說明全部計劃;讓他執行危險任務時隻告訴他們有利的條件,而不告訴他們不利的條件。把軍隊投入亡地然後有可能轉危為安,陷入死地,而後才有可能起死回生。這是因為軍隊陷入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奮戰取勝。
所以指導戰爭的原則,在於仔細了解敵人的戰略意圖,然後集中兵力,攻其要害。這樣就能長驅千裏而擒殺其將,這就是說,巧妙地運用計謀就可以克敵製勝。
當決定對敵作戰的時候,就要封鎖關卡,廢除通行憑證,不許敵國使者往來,在朝廷裏召集最高軍事會議,反複研究、製定作戰計劃。發現敵人有隙可乘,一定要迅速乘虛而入。首先奪取其戰略要地,伺機與敵決戰。破除陣規,一切根據敵情變化,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計劃和行動。作戰開始前要像處女那樣嫻靜,誘使敵不加防備;一旦發動起來就要像逃脫的兔子一樣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來不及抵擋。
本篇名為《九地篇》。《九地篇》是接著《地形篇》對地形地理的討論和研究。孫子說:“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孫子開篇便闡述了9種不同的地理環境:“散”、“輕”、“爭”、“交”、“衢”、“重”、“圮”、“圍”、“死”。並且根據這9種不同的地形,指出了不同的作戰方案與注意事項:散地不宜作戰、衢地應結交諸侯、圍地應設謀略、死地應背水一戰等。
本篇中還指出了一些重要的作戰方針。如:
“兵之情主速”。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兵貴神速”。在戰爭中快速突襲,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敵人還沒有進行防備,就發起攻擊,往往能克敵製勝。
“並敵一向,殺敵千裏”,是說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一旦有機會就集中兵力大敗敵人,擒殺敵將。但把握時機,抓住突破口是關鍵,正如孫子所說:“巧能成事”。
“陷之死地而後生”。戰爭不僅是力的較量,也是智謀的較量,是意誌和決心的較量。在一定的條件下,意誌和決心所發揮出的能量,可以改變整個戰場的局勢。在九死一生的被動情況下,利用全軍將士求生的心理,引發全軍將士決一死戰的勇氣,反敗為勝,這就是孫子所說的“陷之死地而後生”。
總之,本篇的內容頗多,計謀也頗為廣泛,需要細細品味。
第十二篇 火攻篇
孫子說:
火攻的方法一般有五種:一是火燒敵軍人馬,二是火燒敵軍儲備的糧草,三是火燒敵軍輜重,四是火燒敵軍倉庫,五是火燒敵軍的通道與運輸設施。
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火攻的器材必須事先準備就緒。放火要看準天時,起火要選好有利日子。火攻的天時,是指氣候幹燥;火攻的時間,是月亮行經箕、壁、翼、軫四個星宿的時候,凡是月亮經過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容易起風的日子。
凡是用火攻敵,都必然根據以上五種情況所引起的不同變化,靈活運用兵力策應。如果從敵營內部放火,就應該及早派兵從外部策應攻擊。如果敵營內已經起火,但敵軍仍然保持鎮靜時,再根據情況決策,可以進攻就發起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進攻。也可以從敵營外部放火,這樣就不必等待有人從內部接應,隻要時機適合就可以放火攻擊。火攻應從上風處發起,不能從下風處進攻敵人。白天風刮得很久,到夜晚風就會停止。凡是領兵打仗必須懂得五種火攻形式的變化,並根據天時氣候變化的規律,等待火攻的時機。
用火攻輔助軍隊進攻,效果十分顯著,用水攻輔助軍隊進攻,可以大大加強攻勢。水攻可以隔斷敵軍的陣形、聯係和運輸,但不能像火攻那樣毀滅敵軍的兵馬和軍需。
打了勝仗、占領了敵人的陣地,卻不能鞏固勝利果實,是很危險的,這就叫做“費留”(耗費國家人力物力,使軍隊久留在外)。所以說,明智的國君應該慎重考慮這一問題,賢良的將帥要認真處理這一問題。沒有好處就不要采取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是到了不得已的危急關頭就不要開戰。國君不能因為一時的氣憤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為一時的怨恨而出陣交戰。隻要符合國家的利益,就可以出兵,不符合國家的利益便停止行動。憤怒可以重新變為喜悅,氣憤也可以轉變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便不可能複建,人死了就不會重生。所以,對於戰爭,明智的國君要慎重對待,優秀的將帥要小心警惕,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