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孫子(4)(2 / 2)

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能使敵人的前後部隊失去聯係,從而不能相互呼應,主力部隊和小股部隊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不能相互救應,上下級之間失去聯絡不能協調,兵卒散亂集合不起來,隊伍雖然集合起來卻不整齊。能造成有利於我的局麵就打,不能造成有利於我的局麵就停止行動。如果問:“敵軍眾多而且陣容齊整地向我軍進攻,那該怎樣去對付它呢?”回答是:“搶先奪取敵人最關鍵最有利的地方和東西,就能使他陷入被動局麵,從而使敵人不得不聽從我軍的擺布。”用兵要求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

進入敵國境內作戰的戰爭規律一般是:當我軍深入敵方的國境,就會軍心一致,精誠團結,使敵軍不能抵抗;我軍在富饒的田野上掠奪糧草,使全軍得到足夠的給養;同時要注意休整,保養士兵的體力,不使自己的士兵過於疲勞,要凝聚他們的士氣,積蓄力量;部署兵務,巧設計謀,使敵人不能猜測到我軍的動向和意圖,而感到高深莫測。把自己的部隊投入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兵們就會拚死往前衝鋒寧死不退。既然士兵隻能拚死才能求生存,又哪有不打勝仗的道理?那樣,全軍上下必將竭盡全力與敵人作戰。兵卒深陷絕境,反而不會恐懼;無路可走,軍心反而能鞏固。深入敵國,我軍士兵行動就不敢輕易散漫;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隻好堅決戰鬥了。因此處在這種情況的軍隊不用等待修整卻懂得加強戒備;無需強求,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務;不用約束,都能團結一致,親密協作;不用三令五申,也都會遵守紀律。在軍隊中禁止吉凶占卜,以免引起不祥的情緒,出現不吉的預兆,消除部下士兵的疑惑,讓他們直至戰死也沒有什麼可怨恨的。我軍士兵沒有多餘的錢財,不是士兵們都不愛財物;我軍沒有貪生怕死的人,不是士兵們都不想長壽。當發布出征命令的日子,士兵們坐著的淚濕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麵。把他們推向除了向前拚命再也無路可走的地步,就會有像專諸和曹劌一樣的勇氣了。

因此,善於統帥軍隊的將領,能使部隊像“率然”那樣。“率然”是常山的靈蛇。這種蛇,當你打它的頭時,它的尾就來救應,打它的尾,它的頭就來救應,打它的腰,它的頭尾都來救應。請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蛇一樣嗎?”回答說:“可以。”當時吳國人和越國人本來是相互仇恨的,可是當他們同舟共濟過河遇到大風暴時,他們互相救援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那樣。因此要用捆縛馬匹、深埋車輪的方法,來防止士卒逃亡,這種方法是靠不住的。使部隊全體士兵同心協力一起奮勇作戰,是治理軍隊應遵循的原則。要使強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就要依靠有利的地形,發揮地形的有利作用。因此善於用兵的將帥,總是能使全軍攜起手來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這是因為戰爭使他不得不這樣啊!

將帥用兵,要做到冷靜而沉穩,幽深莫測,端莊穩重,嚴正而有條理。要能夠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軍事行動一無所知。經常變換作戰部署,更新計謀,使人無法識破。駐軍常換地方,行軍常繞彎路,使人不能推測自己的意圖。授與屬下戰鬥任務,要像使其登高然後抽掉梯子一樣,隻能向前,不能後退。統率軍隊深入敵境,就像扣動弩機放箭一樣,使他們一往無前。指揮士兵就像驅趕羊群一樣,把他們趕過去,趕過來,而不讓他們知道究竟要往哪裏去。集中全部兵力,把他們投入危亡的境地,迫使他們拚命的去戰鬥,這就是將領應該做的事。對於九種地形的變化處置,攻防進退的利害得失,將士們的心理情感的變化規律,將帥們都是必須要進行認真研究、考察的。

在敵國境內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越是深入敵國腹地,全軍的意誌便越是專心一致,進入敵國越淺,軍心越容易渙散。離開本國穿越敵境作戰的地區,叫“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叫“衢地”;深入敵國的地區,叫“重地”;進入敵境較近的地區,叫“輕地”;後有險阻前麵有隘的地區,叫“圍地”;無處可走的地區,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們就要統一部隊的意誌;進入“輕地”,我們就要使陣營緊密相聯;進“爭地”,要使後續部隊迅速跟進;過“交地”,要謹慎嚴密防守;在“衢地”,要鞏固與臨國的結盟;在“重地”,要保證糧草不斷;在“圮地”,要加快速度通過;在“圍地”,就要堵塞缺口;在“死地”,就要表現出與敵死戰到底的決心。因為,將士的心理是,陷入了包圍,便會奮力抵抗;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便會拚死奮爭;深陷絕境,就會聽從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