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孫子(2)(3 / 3)

本篇的後半部分,進一步論述了將帥應如何運用“勢”。孫子提出了“擇人而任勢”的原則。即選擇適當的人,充分利用有利態勢。孫子還提出了“節”的見解,更是孫子兵法的高妙之處。空中的雄鷹發現了地麵的獵物,於是以飛快的速度飛撲而下,然而卻沒有抓到獵物,自己卻骨斷翼折,什麼原因呢?是由於不懂得“節”。

所謂“節”,其實就是一種節奏,一種節製,一種收發由心、快慢相宜的舉措。戰爭中,一味地猛打猛衝,常常不能奏效,相反,以退為進、以守為攻,卻往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

第六篇 虛實篇

孫子說:

凡先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安逸從容,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就被動疲勞。所以,善於作戰的人,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動進入我預設戰場,是用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點,是我方阻止的結果。當敵人安逸時要設法使它疲勞,糧食充足的敵人應設法使它饑餓,敵人靜止時要使它騷動,出擊敵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奔襲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行軍千裏而不覺疲勞,是因為行走在沒有敵人阻礙的地區;攻打敵人必然得手,是因為攻打的是敵人沒有防守的地點;防守而固若金湯,是因為設防於敵人必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人,能使敵人不知道應該怎麼防守;善於防守的人,能使敵人不知道應該如何進攻。深奧啊,精妙啊,竟然見不到一點我軍的形跡;神奇啊,玄妙啊,居然能不漏出一點我軍的消息。所以能夠把敵人的命運牢牢掌握在手中。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因為我軍行動迅速敵人根本無法追上。所以如果我軍要出兵決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城來與我軍交戰,這是因為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哪怕隻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這是因為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

所以設法使敵人顯露形跡而使我軍隱蔽得無影無形,這樣可使我軍的兵力集中而使敵軍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的兵力分散在十處,這就使我能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去攻打敵人,從而形成敵眾我寡的絕對優勢。既然造成了以眾擊寡的態勢,那麼我軍所攻擊的敵軍就必然勢單力薄。我方計劃與敵人決戰的地點,敵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敵人不知道決戰的地方,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就多了;敵人設防的地方越多,那麼我軍進攻所麵對的敵人就少了。所以前麵設防則後麵薄弱,後麵設防則前麵薄弱,左麵設防則右麵薄弱,右麵設防則左麵薄弱,處處設防則處處兵力薄弱。兵力不足,全是因為被動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於隻要迫使敵人防禦我方。

所以,隻要預先知道交戰的地點和時間,即使行軍千裏也可以去與敵人交戰。預先不知道交戰的地點和時間,就會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麵不能救後麵,後麵也不能救前麵,更何況遠的相距十裏,近的也要相隔好幾裏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努力爭取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與戰鬥,從而喪失戰鬥力。

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了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誘敵來了解敵人的有利條件和致命弱點;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布置的強弱多寡。所以,偽裝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是極其巧妙時,就能一點破綻也沒有。到這種境地,即使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智慧高超的敵手也想不出對付我們的辦法。根據具體敵情采取靈活的製勝策略,即使擺在眾人麵前,眾人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奧妙所在。人們都知道我克敵製勝的方法,卻不能知道我軍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製勝的。所以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而是針對不同的敵情靈活運用,變化無窮。

用兵打仗的規律就像水的流動規律一樣,水的流動從高向低;用兵打仗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進攻其薄弱之處。流水的方向是由地勢的高低所決定的,軍隊作戰也是根據不同的敵人而選擇不同的製勝方法。所以說,用兵打仗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流水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狀。能夠根據敵人變化而采取相應戰術取勝的,就可以說是“用兵如神”了。所以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行可以永遠占優勢,四季輪回更替也沒有哪一個季節可以永遠固定不動;一年之中,白晝有時長有時短;一月之中,月亮也是有滿有虧。

“虛”與“實”相對成義。“虛”,空虛;“實”,充實。在此“虛實”就是指軍隊的堅強與虛弱。本篇將這對矛盾提到標題地位,是因為“虛”與“實”是解決用兵問題的關鍵。作戰必須掌握敵我雙方的“虛實”情況,做到避“實”而擊“虛”。唐太宗說:“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