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孫子(2)(2 / 3)

本篇名為《軍形篇》。“形”,就是指軍事力量,包括兵力的眾寡強弱、軍事素質的優劣、部暑的隱蔽、暴露等。孫子形象地比喻說:“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就像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衝決而下,勢不可擋,這就是強大軍事實力的表現。

本篇主要論述戰前要積蓄軍隊的作戰力量。通篇提出了五對矛盾:敵己、勝敗、攻守、動藏、餘缺。戰爭的勝利,主要是依靠己方的力量與謀劃。孫子開篇提出了“先為不可勝”,即要求善戰者,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而後再積極創造、尋求戰機,戰勝敵人。即孫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孫子還說:“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也。”即所謂善於用兵的人,隻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人。但如何“勝於易勝”呢?要通過創造條件,伺機取勝。而且應該從最容易的地方,從敵人最薄弱的環節下手。

第五篇 兵勢篇

孫子說:

管理人數眾多的軍隊,能夠像管理人數很少的軍隊那樣應付自如,是由於軍隊編製和組織得合理;指揮大部隊作戰,能夠像指揮小部隊作戰那樣得心應手,是由於旗幟鮮明、鼓角響亮,通訊聯絡暢通;能夠使全軍在遭受敵人進攻時不失敗,關鍵在於“奇正”戰術的運用要隨機應變;指揮軍隊進攻敵人,如同以石擊卵那樣,關鍵是避實擊虛策略的正確運用。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正”兵擋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製勝的將帥,其戰法變化如天地運行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息,永不枯竭。周而複始,猶如日月的運行;去而又來,好似四季的更迭。音調不過五種(官、商、角、徵、羽),但五音的變化可以組成各種各樣聽之不盡的樂曲;顏色不過五種(青、赤、黃、白、黑),但五色的配合可以繪出多姿多彩看不完的圖畫;味道不過五種(辣、酸、鹹、甜、苦),但五味的調和可以做出有滋有味嚐不遍的佳肴;作戰的戰術方法不過“奇”(特殊戰術,出奇製勝)和“正”(常規戰術,按部就班)兩種,但奇正的變化無窮無盡,不可勝數。奇與正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就像圈環旋轉那樣,無頭無尾,無始無終,誰又能使它窮盡呢?

湍急的流水迅猛奔瀉,以至能夠使石塊漂移,那是由於水勢強大的原因;凶猛的雄鷹奮勇搏擊,以至於能捕殺鳥獸,那是由於掌握了時機和節奏的緣故。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他所造成的態勢總是險峻逼人,發起攻擊的時機節奏總是短促迅捷。這樣的態勢就像張滿了弩弓,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短促的節奏就如擊發弩機。

戰旗紛飛,人馬混雜,在混亂的狀態中作戰,必須使自己的部隊不發生混亂;戰車轉動,步卒奔馳,在迷蒙不清的情況下作戰,必須把部隊部署得四麵八方都能應付自如。

向敵人顯示混亂的假象,要建立在自己的軍隊有嚴密的組織管理的基礎之上;向敵人顯示怯懦,是由於本軍將士有勇敢的素質;向敵人顯示弱小,是由於自己擁有強大的實力。嚴整或者混亂,是軍隊組織編製好壞的問題;勇敢或者怯懦,是士兵素質的外在表麵;強大或者弱小,是軍事實力大小的顯現。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偽裝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為其調動;用小利引誘敵人,敵人必為其所動;用這樣的辦法去調動敵人,用重兵伺機打擊敵人。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造成有利於己的必勝態勢,而從不對部屬求全責備,因此他們能夠很好地選擇適當的人,利用和創造必勝的態勢。善於創造有利態勢的將領,指揮軍隊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木頭、石頭的本性是處於平坦地勢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容易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像讓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凶猛。這就是軍事上所謂的“勢”。

本篇名為《兵勢篇》。“勢”,就是軍事力量的發揮。孫子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就是說,飛速奔瀉的激流,能夠使大石塊漂移,這是由於水勢強大的緣故。因此,孫子主張作戰必須造成和利用這種有利態勢,出奇製勝地打擊敵人,以達到最有效地發揮軍隊的實力,去爭取戰爭的勝利。與“形篇”主要講軍事實力的儲存相對應,“勢篇”則側重論述軍事實力的運用。

在《兵勢篇》中,孫子提出了“奇正”之術,這是全篇的中心,也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所謂“正”,是指指揮作戰所運用的“常法”;所謂“奇”,是指指揮作戰所運用的“變法”。戰爭中隻存有“正”、“奇”二策,但它們的組合卻是無窮無盡的。孫子稱這種變化如天地運行那樣無窮無盡,像江河那樣奔流不息,周而複始猶如日月的運行,去而又來好似四季的更迭。這種組合就如五色、五聲、五味一樣,單純個數少但組合個數多。這就要求指揮作戰的人洞悉這種瞬息萬變的作戰態勢,靈活運用“奇”、“正”之術,來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