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孫子(1)(2 / 3)

《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

《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曆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戰和發展軍事理論。

《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寶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3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孫子的智慧

孫子的智慧盡在其著作《孫子兵法》之中。

日本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公開宣稱《孫子兵法》是他成功的法寶。他說:“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對其兵法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興旺發達。”

意大利埃尼公司總裁貝爾納貝同樣看到了《孫子兵法》的價值:“關於戰略這一題目,我正在讀《孫子兵法》,這是一本大約2500年前由一位中國將軍孫子所寫的經典教科書,這是一本關於戰略的全麵的教科書,今天仍能運用到人類的各種活動中去。”

《孫子兵法》不僅跨越了國界,而且超越了時空。正如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在《中國的軍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孫子的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麼驚人地‘時新’——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寫出來的。”

第一篇 始計篇

孫子說: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認真考慮、仔細研究的。

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麵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是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誌統一,則可使之為其出生入死,而不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否有利於攻守等。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軍隊的編製,物資的供應和管理製度的規定。對這五個方麵,將領都要做深入了解,了解才能取勝,否則就不能取勝。所以,要從以下七種情況來分析比較敵我優劣,從而預測戰爭的勝負: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的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鬥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通過這些比較,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了。

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於克敵製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有利的態勢,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用兵作戰,就是詭詐之術。因此,有能力而要裝作沒有能力,本來準備要攻打而裝作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作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作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激怒他而使其失去理智,對方小心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製勝的訣竅,隻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而無法事先講明。

凡是開戰之前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取勝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取勝的條件不充分。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不充分,就會失敗,更何況不作籌劃、沒有勝利的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就顯而易見了。

本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文章開篇明義: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應持謹慎態度。接著,孫子提出了著名的“五事”和“七計”,通過它來判斷戰爭勝負的情勢。

“五事”:

第一是“道”。即進行這場戰爭是否是正義的,是否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隻有正義的戰爭,才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

第二是“天時”。氣候對戰爭的勝負有著重要影響。古今中外的許多著名戰例,均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