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地利”。是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等條件。
第四是“將領”。是指將領的智謀是否高深,是否誠信、仁愛、勇敢、嚴明。
第五是“法規”。是指軍隊的編製,官吏的任用,軍需的管理。
“七計”: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
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
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
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
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
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鬥力?
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
孫子在強調了“五事”和“七計”之後,筆鋒一轉,點出了戰爭的特征——“兵者,詭道也。”第一次從戰略的高度肯定了詭詐用兵的重要性。“詭”,具體地說就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是戰爭取勝的重要條件。
第二篇 作戰篇
孫子說:
用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裏之外運送糧食。那麼前後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費用,用於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盔甲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費數目龐大的資金,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速勝,如果拖得太久則軍隊必然疲憊,喪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大部隊長期在外作戰必然導致國家財物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國家的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隻聽說將領缺少計謀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於持久作戰的。戰爭持久對國家有利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不利方麵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麵。
善於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裏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臨近軍隊駐地的地區,物價必然高漲。國家財政枯竭,則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戰場上軍力耗盡,國內財政枯竭,物價飛漲就會使百姓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國家的財產也會由於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將帥,務求在敵國補給糧食,從敵國得到一鍾的糧食,就相當於從本國運送二十鍾;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石。
所以,要使士兵拚死殺敵,就要激勵部隊的士氣;要使士兵勇於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獎賞士卒。所以,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要獎賞最先奪取戰車的人,並更換戰車上的旗幟,把繳獲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所謂的戰勝敵人而使自己強大的方法。
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持久作戰。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孫子在此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戰略思想。他首先分析了在出兵前應做的各項準備工作。他認為對敵用兵,不宜打持久戰,應當速戰速決。因為,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止是交戰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還依賴於綜合國力的強弱。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必然造成國家財力枯竭,長期消耗,戰爭必敗無疑。
其次,孫子還注意到了運輸的問題。在外作戰,補給必不可少,可是從本國運輸糧草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他又提出了“因糧於敵”的主張,即利用敵國的糧草滿足己方的需求,不但削弱了敵方的力量,也大大減輕了本國人民的負擔。將“智將務食於敵”的道理推而廣之,又得出“以戰養戰”、“就地取材”的計謀。
第三篇 謀攻篇
孫子說:
戰爭的一般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敗敵國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敗敵旅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敗敵卒就略遜一籌;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伍就略遜一籌。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通過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戰勝敵人,最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攻城的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控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城,盡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使敵人屈服不是靠硬打,奪取敵人的城池不是靠硬攻,毀滅敵人的國家不是靠久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不至於疲憊受挫,而勝利可以圓滿取得,這就是謀劃進攻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