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約前535—?),名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
孫子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影響深遠,他被後世譽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
孫子生平
約公元前535年,孫子出生在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貴族家庭,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齊國名將。
孫子從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非常喜愛兵法,年幼的孫子最喜歡做的就是在自家的書房中閱讀兵書,他從古代軍事典籍中,了解黃帝戰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古代名相伊尹、薑尚、管仲的用兵策略。
約公元前517年,因不堪忍受齊國的紛爭和內亂,18歲的孫子離開齊國,南下吳國。在吳國,孫子與伍子胥結識,並成為莫逆之交。
孫子初到吳國,隱居在吳國都城姑蘇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業,並撰寫兵書。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後遍求人才,欲成就霸業。伍子胥便將孫子推薦給了吳王,孫子將寫成的兵法13篇獻給吳王,吳王看後讚歎不已。但由於當時孫子隻是一介草民,吳王對他的能力半信半疑,於是便設法考驗孫子的能力。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王為考驗孫子,挑選了180名宮女接受孫子的訓練,並讓自己的兩位愛妃負責卒長之職。剛開始時,縱使孫子“三令五申”重複表明會執行軍法,眾宮女皆不理孫子的號令,於是孫子便將作為卒長的兩名吳王愛妃斬首,即使吳王阻止亦不理會。於是,眾宮女立即變得嚴肅起來,對軍令絕對依從。吳王看到了孫子斬殺自己的愛妃非常生氣,但又知道他是在立軍威,所以,認為犧牲兩名愛妃換取一位奇才是絕對值得的,因此便拜孫子為上將軍。
公元前512年,孫子隨吳王和伍子胥征討楚國的屬國鍾吾(今江蘇宿遷東北)、舒(今安徽廬江縣西),連戰連勝。闔閭就想乘勝直搗楚國都城,孫子卻勸阻道:“楚軍現在還不能輕視,況且我們現在滅掉兩國之後已經很疲憊,應該收兵休整,待機再戰。”闔閭於是班師回國。
不久,伍子胥和孫子確定了擾楚疲楚尋機破楚的戰略,然後組建了三支精銳軍隊,輪流襲擾楚國邊境。在第一支軍隊襲擊時,楚國便調集主力迎戰。但楚軍一出,孫子卻率吳軍撤退了。當楚軍剛返回時,吳國派出的第二支襲擾軍隊又開始了行動。這種車輪式的襲擊戰搞得楚國被動應付,軍隊疲憊不堪,國力也消耗嚴重,致使一些小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在襲擾中大有收獲。
公元前506年,孫子又運用長途奔襲靈活機動的戰法打敗了楚軍。當時,楚國圍攻吳的屬國(小國蔡國)。孫子率領3萬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軍見勢不妙,趕忙退兵,在漢水設防。沒想到孫子卻突然棄船登岸,從陸路奔襲楚國腹地,給楚軍來了個出其不意。但孫子並沒有用全部兵力奔襲,而是精選了3500人做先鋒,披堅執銳,輕裝疾進。等到了漢水東岸,楚軍迎擊時孫子又領兵後撤,引誘楚軍追擊,三戰三勝。此後兩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決戰,孫子用先發製人的戰術衝亂了楚軍的陣腳,然後吳王率領主力攻擊圍殲,又大獲全勝。以後孫子用半渡而擊、乘楚軍用餐時攻擊等靈活戰術打得楚軍毫無還手之力。因為孫子的神勇指揮,從柏舉之戰到占領楚國國都郢,吳軍隻用了十天的時間,楚王倉皇而逃。孫子以3萬破楚軍20萬,成為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聽孫子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被其大敗,吳王闔閭氣憤病死。太子夫差繼位,孫子及伍子胥幫助夫差治國練兵,並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而其後夫差北上稱霸,於黃池大會諸侯,亦是因為孫子令士兵訓練有素的成果。
孫子雖然幫助吳國建立了霸業,但夫差日漸驕橫,不聽忠言,親信讒言,逼死大臣伍子胥,孫子見狀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輔佐吳王統一南北的大誌已無法實現,為免遭殺身之禍,便隱居深山,修訂他的兵書去了。
孫子著作
孫子之所以被後人所稱道,最主要的還是他留下的那部兵家聖典——《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是孫武初次見麵贈送給吳王的見麵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
《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製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
《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
《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