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家訓》強調兄弟之間要友愛。兄弟之間不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大動幹戈。他指出:“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所謂“友”,就是要友愛,互相幫助,患難與共。“恭”則是指尊敬、謙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間團結的根基,如果連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愛、不團結,友愛、團結其他人便無從談起。
人際交往要和諧
古代社會曆來重視階級矛盾的緩和與社會的穩定,為此,統治階層常製定一些倫理道德規範來約束、規範人們,如三綱五倫等。對此,朱熹也有自己的見解。
他在《家訓》中特別強調,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我做起,即要努力做到“嗅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在與人交往中,不要背後說人家的壞話,傷害別人的感情,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所長或工作有了成績,就自我顯耀而瞧不起別人,為人應當保持謙遜的本色;切不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當與人發生衝突時,解決矛盾的方法則是“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誼來化解他,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誠心去回報他,用平靜的心態、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報仇、以怨還怨。在與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別人有小的過錯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之,別人有大的錯誤,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錯誤的地方,促其改之。
朱熹在《家訓》中還強調指出,“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於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做到“處事無私仇”,“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
誠信的道德準則
誠信是朱熹倫理思想的重要範疇。朱熹對誠信內涵作了精辟地分析,並對誠信的倫理意義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朱熹誠信思想意蘊豐富,對中華民族的誠信傳統有著深刻影響。
朱熹認為,誠信作為一項重要的道德規範,具有調節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麵關係的功能。
(1)誠信是做人的道德準則
朱熹把誠信看作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凡人所以立身行己,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還從修身和修業的角度闡述了誠的重要性,把誠看作做人和做事的基本條件。“道之浩浩,何處下乎?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有可居之處才可修業。”又曰:“故人之心一有不實,則雖有所為,亦如無有,而君子必以誠為貴也。”人心如果不誠實,雖有所作為亦等於沒有,因此君子必然以誠作為做人的最寶貴品質。
對於“信”,朱熹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凡事要實,用自己實的心與之交,有便道有,無便道無。”“若人無信,則語言無實,何處行得。處家則不可行於家,處鄉黨則不可行於鄉黨。”認為講忠信、誠實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相互交往的基礎。
可見,誠信是立人之本,成為人在社會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點。
(2)誠信是為政的道德準則
朱熹繼承孔子“為政以德”的德治觀,要求執政者做到“敬其事而信於民也”,認為信是執政之根本,也是為政以德的重要內容。“無信,如何做事,如朝更夕改,雖商鞅之徒亦不可為政,要之下麵的事,須以敬信為主”。
朱熹還強調取信於民是德政的基本條件,獲得民眾信任對一個政權來說至關重要。朱熹認為,“是民自不立。民不立,則國家亦不立矣。”民不立,國也不能立也,隻有彼此之間相互忠誠信任,才能寧死不屈,保家衛國。
(3)誠信是從商的道德準則
誠信曆來是中國“良賈”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業倫理。而經濟活動中的誠信問題與人們的功利行為切切相關。對利益和效益的追求,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目標,本無可厚非,但關鍵是看采取什麼樣的方式和途徑去謀利,即正確處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
朱熹認為,應以“仁義為先”,“以義取利”。他想從意識上喚起人們取之有道的自覺,希望人們認識到經濟主體隻單純強調“利”,對於經濟行為的局限性。他要求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把“利”放在和諧、合宜的地位,仁心為質,誠實不欺,利而不貪。
朱熹誠信思想涵蓋的範圍很廣,既是指道德信念上的誠其意,也包含處理人際關係及經濟行為上的誠實無欺,全麵而深刻地說明了誠信思想的本質。
德行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