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朱熹(1)(1 / 3)

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理學之集大成者。

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朱熹中進士,曆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製兼侍講等職。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生平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今福建尤溪縣)。父親朱鬆是嶽飛、秦檜同時人,曾得充福建政和縣尉小官,攜全家赴任,後調任尤溪縣尉。

朱熹出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鬆回到福建建陽家中。朱熹隨父在建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父親朱鬆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朱熹受教於父,聰明過人。四歲時其父指天說:“這是天。”朱熹則問:“天上有何物?”其父大驚。他勤於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題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友劉子、劉勉子、胡憲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

紹興十七年(1147),十八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紹興十八年(1148),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再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裏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

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宋金關係緊張,金統治者完顏亮分兵四路南進,馬踏長江北岸。宋高宗準備出海南逃,由於右相陳康伯竭力勸阻而作罷。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製的喜悅心情。同時,他又給負責軍事的大臣寫信,指出必須乘勝出擊,坐視中原而不進取是不明智的。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嶽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

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趕至杭州,正值宋軍失利,朝廷派人議和,朱熹仍強烈反對,在孝宗接見時連上幾道奏章,慷慨陳詞。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為開學博士侍次,此職非其所長,未免有點諷刺。朱熹乘機麵見張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體想法。但不久張浚罷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專程趕至豫章(今南昌)哭靈,痛惜抗金受挫。此時朝廷內主和派勢力猖獗,金兵渡過淮水。朱熹對此憂心如焚,但難有所為。隆興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臨行前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夫沮(阻)國家恢複之大計者,講和之說也;壞邊陲備禦之常規者,講和之說也;內(拂)吾民忠義之心,而外絕故國來蘇之望者,講和之說也……”,尖銳地抨擊了那些議和投降派。

1164年隆興和議之後,宋金結為侄叔,關係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裏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

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於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麵控製封建社會的思想。

朱熹一生誌在樹立理學,欲使其成為統治思想。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

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劄,陳述時弊。到職後,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汙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於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還鄉。

1187年,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今江西贛縣)、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麵的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後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製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寧宗全麵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借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於使寧宗不滿,加以幹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