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過是功,無怨是德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為人處世不必追求功名顯赫,隻要踏踏實實,沒有大的過失,就是功勞;幫助別人,不希求別人感恩戴德,隻要大家都心平氣順,沒有怨言,便是德業圓滿。
【賞析】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認為自己有功就理應得到獎賞,自己幫助了別人就理應得到別人的回報。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施恩圖報,那就等於貪婪而不是給予。真正的給予,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種自我犧牲。真正的給予是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奉獻,少索取,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奢求不貪戀,應該順其自然,強求反而會適得其反。老子曾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隻有不以個人利益為重,無私奉獻,才能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從這個意義上講,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會把奉獻、給予當成一種崇高的精神追求,而這樣的人會得回報的。
不惡小人,禮待君子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對待那些卑鄙小人,態度嚴厲並不困難,困難的是不去憎恨他們;對待那些謙謙君子,態度恭敬並不困難,困難在於不容易事事合乎禮節。
【賞析】
待人處世做到愛憎分明並不容易,而做到把握分寸恰到好處就更不容易。
鼠輩小人,為了一己之私,而不惜一切代價準備用各種手段來算計他人,令人防不勝防。對待小人我們常常心生憎惡,不去教育,結果小人仍是小人,或者在批評小人之時,由於心中憎恨而言語過激,一來會傷害小人自尊,使其喪失改過自新的自信心;二來得罪了小人,從而使他想方設法地破壞自己,分散精力,不能安心地工作、生活。所以與其如此,倒不如不去憎恨他們,而是真正地去愛他們,幫助他們,這樣與人與己都會有益。
反之,對待君子,我們都要敬重他們,可是如果太謙虛就會變成諂媚,使自己由於過分自卑而處於卑微地位,這就不是應有的禮貌,所以說“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總之,待人處世應把握好分寸、尺度,過與不及都不正確,隻有恰到好處,才能協調好人際關係,才合乎禮節。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涉及欲望方麵的事,絕對不要運用便利而貪圖便宜,一旦貪圖,就會墮入萬丈深淵;涉及光大正義、完善品德方麵的事,絕對不要懼怕困難而退卻,一旦退卻,就會和真理正義有千山萬水之隔。
賞析】
人生在世,七情六欲。欲望本非壞事,欲望、欲求這是人生的內在源動力。正因為人有欲望、欲求,才會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才會有科學、藝術、進步等物質和精神的建樹。正因為人有欲望、欲求,人類才會有飛馳的轎車、摩天的大樓和可與龍宮天庭媲美的俗世物品,人類才會有奇特的幻想和各種色彩的風俗。總之,人類的文明和進步都離不開這種源驅動因素。
但欲望、欲求難得有度,失度則會貽害無窮。放縱情欲就會迷失本性,墮入欲念深淵,小則害身,大則誤國。所以古人處世修行非常講究理性的修煉,“欲路勿染,理路勿退”“一寸道九寸魔”,千萬不可等閑視之。
欲望的度難以把握,可見修煉品德是一件艱辛的事,就像登山一樣要奮力前進,否則蹉跎一生將會落得一事無成的結果,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對於欲望千萬不能放縱,對於修德千萬不要怕苦,堅持不懈,終會有所成就。
方圓處世,寬嚴待人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
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時,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愛憎分明;處在政治黑暗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圓潤變通、隨機應變;當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剛直與圓潤並用。對待善良的君子要寬厚,對待邪惡的小人要嚴厲,對待一般平民大眾要寬嚴互用。
【賞析】
太平盛世有明君賢相為政,能采納善言表彰善行,所實行的是大公無私的善政,所以一個人的言行即使剛直嚴正,也不會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處於昏君奸臣當政的亂世,言行就必須盡量圓潤,否則就有招致殺身之禍的危險。從政如此,待人同樣。這種待人處世的方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個人不能抱著滿腔熱情、懷著赤子之心卻不顧實際環境,不看周圍大眾的水平而自顧自地施展抱負,在待人處事的方式上一成不變,如果這樣,結果將是撞一鼻子灰而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