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讓別人一步是明智之舉,因為讓一步就等於為進一步留下了餘地;對待他人寬厚一點大有好處,善待他人實際上為自己以後受到善待奠定了基礎。
【賞析】
退讓並非懦弱,而是一種謙虛的美德,是一種我為人人的精神。孔融四歲讓梨,千古傳誦。清朝大學士張芙有詩:“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芙之母深明其意,將院牆退後三尺,相爭的鄰居見了愧疚難當,同樣將院牆退後三尺,因此世間傳為佳話,至今被人樂道,“六尺巷”也保留至今,成為安徽桐城一景。
類似孔融讓梨,會增加家庭的和睦氣氛。類似張芙的謙讓,則不僅是給自己和別人留下了更多的生存活動空間,也是給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留下了更多回旋的餘地,給鄰裏人際關係帶來了更多謙和之氣。
進一步懸崖萬丈,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退一步將有進一步的可能,待人退一步則會被人善待,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如此皆大歡喜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哪怕有蓋世的功勞,假如因此而驕傲自滿,就必然要栽跟頭;哪怕犯下彌天大罪,隻要能悔過自新,還可以重新做人。
【賞析】
一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任何時候都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謙向上的品質。舜教導禹說:“你正因為不自誇自大,所以天下才沒人能與你爭高下。”同樣傅說告誡高宗:“如果自大自誇,即使有了美好的東西,也會喪失掉;炫耀自己的能力,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舜、禹、高宗都是聖明的君王,傅說則是賢能的丞相,他們都用這些真言來告誡自己。所以我們做人必須排除一個“矜”字,更何況即使你有了功,那也隻能說明過去,今天則應拋棄那榮耀的光環,一切從頭開始。
與功相對的就是罪,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假如能徹底懺悔,洗新革麵重新做人,邪念就會消去,罪孽也能灰飛煙滅。這就如《佛經》所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一個人的行善與行惡僅僅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的確是至理名言。
誠心和氣,勝於觀心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於調息觀心萬倍矣!
任何家庭都應該有一個真正需要敬拜的“真佛”,日常生活都要有一種需要努力修行的“大道”。這就是家庭成員之間以誠相待、和顏悅色,這樣才能使父母兄弟和諧無間,相互理解。常拜此“佛”勝過吃齋念咒,常修此“道”勝過調氣養性千萬倍!
【賞析】
俗話說:“百事和為貴,家和萬事興。”這句話說明“一團和氣”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當然,這裏所講的“和為貴”,並不是不講原則。“和為貴”是指要發揚團結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人們以家庭和諧為重,過上親密溫馨的家庭生活。
“和為貴”貴在和氣。怎樣才能達到“和為貴”的目的呢?通過對家庭問題的調查,除了樹立家庭成員和為貴的觀念外,平時要和氣處事,和氣待人。要做到和氣,需要辦事和氣,談話和氣,態度和表情和氣。現在商業上提倡微笑服務,說到底就是和氣處事,和氣待人。在家庭生活中,隻要大家和氣了,就有了共同的基礎,遇到分歧也就好解決了。
攻人毋嚴,教人毋高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指責別人的過錯時不能太刻薄,要考慮到對方是否能夠接受;教誨別人行善時不能期望過高,要考慮到別人是否能夠做到。
【賞析】
人人都喜歡表揚、稱讚,批評總令人難堪。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發現別人的錯誤而不能指出,甚至還要隨聲附和,那會是件多麼令人難過、不安的事情。
因此,要擺脫“說”還是“不說”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麵,需要掌握批評的技巧。要考慮到時間、地點、對象等多種因素,其宗旨是要顧及到對方的自尊心,力求不傷害對方。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麵:一位領導不顧場合對其下屬大聲斥責,以為這樣可以樹立威信;一位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嘮嘮叨叨不停地指責,以為這是對孩子的愛……他們的做法對嗎?看一下實際效果吧,這樣批評、教誨的方式往往事與願違,即使對方感到是自己的錯誤,也會強辭奪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歡而散。
如果我們謹記“攻人毋嚴,教人毋高”,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循循善誘,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