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好像是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從未有過片刻停息;日月晝夜都在旋轉,而日月永遠是靜靜地高懸天際、光照萬物。所以君子應效法大自然的變化,閑暇時要有緊迫感作一番打算,忙碌時也要懂得忙裏偷閑,享受一點生活中悠閑的樂趣。
【賞析】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從自然的規律中來認識人生的處事法則,即一個人閑暇之時要有應變之心,緊張忙碌之中要學會忙裏偷閑,享受一點生活的樂趣。
閑時吃緊,用現代的流行語來說,就是要有“危機意識”,事前有遠見,遇事之時才能不慌不亂。《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隻野豬對著樹幹磨它的獠牙,一隻狐狸見了,問它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還沒看到獵人?野豬回答:“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隻有有了“危機意識”,我們才能有備而無患,多有成功,少有失敗。
有“閑”就有“忙”,忙時應學會悠閑。在繁忙之中靜下來深思自己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確;學會調理自己的情緒不至於盲目;通過生活的樂趣來平衡自己的身心。有張有弛,勞逸結合,才最有效率。
靜坐觀心,妄窮真露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時候,獨自一人靜坐,觀察自己的內心,你會覺得虛妄的雜念都蕩然無存,心靈的真性顯露無遺。每當這個時候常常可以獲得許多啟發和趣味,即達到返樸歸真,驅除了荒誕的雜念,又可以從中反省過失,為之感到羞愧。
【賞析】
古人講求寧靜致遠,淡泊明誌,這裏講真心與妄心。所謂真心,就如空中明日,光輝皎潔,沒有一點烏雲遮掩。所謂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烏雲。聖人之心經常靜如止水,凡夫之心易起妄念。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終日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靜下來細細思索生命的意義,難免會產生非分的妄念,以致喪失純潔之心。隻有當靜心回首時,才能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諦。
其實,做人也要像做生意那樣,每日把賬目查得清清楚楚。如果賺了,繼續努力;如果虧了,趕快改弦更張,免得一敗塗地。
俗話雲:“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省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芻與回饋,它把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審視的對象。正如伊璧鳩魯所說:“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可見,自省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澹泊明誌,肥甘喪節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誌以澹泊明,而節從甘肥喪也。
靠粗茶淡飯度日的清貧之士,操守多半像冰玉一般純潔;錦衣玉食奢侈享樂的人,多半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大概是淡泊的生活可以培養人堅貞的意誌,而奢糜安逸的生活則會使人氣節喪盡、意誌消沉。
【賞析】
貪圖物質享受的人,他們的生活容易陷入糜爛,精神上空虛,這樣的人定會與高尚的品德遠離,越走越遠。他們的欲望永遠也不能得到滿足,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享受,他們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鑽營,甚至卑躬屈膝、人格喪盡。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為一種表麵現象所困擾,被世俗的一種爭搶之心占據著思想的空間。
反之,甘於平淡、有遠大誌向的人,他們處在喧囂的社會之中而不煩亂,能夠為自己開辟一片自然的天空,因為他們心靈寧靜而平和,他們的誌向明晰而遠大。他們身上,有著許多值得貪婪之人學習的閃光點,他們的作為無時無刻不在告誡貪婪的人們:較好的物質生活是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的,較高的精神是較好物質生活的基礎,沒有充實精神的物質追求是空虛的。
路留一步,味讓三分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在狹窄的道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有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請別人品嚐。這是為人處世一種最安樂的方法。
【賞析】
高爾基說:“智慧是寶石,如果用謙讓鑲邊,就會更燦爛奪目。”謙讓的確是人的美德,它不僅不會招來危害,反而是尋求安樂的有效方法。比如走在山間小道上兩人不能同時通過,如果爭先恐後互不相讓就有跌落深穀的危險,這種情況下自己停住腳步,讓他人先行才有禮貌,才不會有危險。又如享受美酒佳肴,你總是一人獨享,勢必招來別人的妒恨,麵對美酒佳肴這樣有利可圖的事情,要想想周圍的人,處處為他人著想,才能有好人緣,危難之時才易得到別人的幫助。
路留一步,味讓三分,這是一種謹慎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是謙讓的美德。人絕不能自私自利,除了生活中原則性的問題必須堅持,對小事情、個人利益做到謙讓會帶來個人身心的愉悅,帶來人際關係的和諧。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謙讓,那我們的社會就不會再有無謂的糾紛,到處充滿歡聲笑語。
退讓為高,利人利己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