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金蟬脫殼”之計,在諸葛亮心中盤算已久,他素知退兵的利害關係,稍有不慎就會有大的危險。在他看來“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知進知退才是大智慧。
除此之外,諸葛亮便是不放心劉禪,先帝知遇之恩,劉禪待諸葛亮尊敬有佳,關懷備至,諸葛亮雖死無以回報,遂上書以表心跡:
“臣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近賢良,斥奸邪,布仁恩於天下。”
自覺時日無多以來,諸葛亮常不覺自思往事,魂牽夢繞,想那翩翩少年之時,隨諸劉備征戰之日……
【智慧啟迪】
要說導演撤退藝術的大師,恐怕非諸葛亮孔明莫屬。諸葛亮幾出祁山,幾次撤退,各有特色,不落舊套,常常在撤退中變被動為主動,大量消滅敵人。
退卻,表現為暫緩前進的節奏,調整部署,積蓄力量。
退卻,也表現為另覓新路。
自覺退卻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有退才有進,有止才有流,有舍才有取。在人力、物力、財力一定的情況下,隻有犧牲一部分利益,才能在新的領域獲得更大的收益。同時,從無謂的糾纏和痛苦中擺脫出來,才能有更多精神和力量思考新的出路。
總而言之,退卻可以減少損失,保存實力;退卻可以重整旗鼓,以利再戰;退卻可以另覓新路,爭取更大的勝利。因此,一個良好的撤退,也應和偉大的勝利同樣地應該受到讚賞的。趙雲在第一次北伐受挫後的撤退中,獨自斷後,斬將立功,不曾折一人一騎,諸葛亮不僅稱讚他“真將軍也”,還賞贈趙雲五十斤金,因為諸葛亮諸葛孔明高度重視撤退的藝術。
魏延身後的馬岱:禍莫大於不知足
諸葛亮臨終之前有一件事或者說一個人著實讓他擔心,此人就是魏延。
魏延有謀略,有勇氣,是個大將之才,但其謀反之心,昭然若揭。記得四出祁山之時,與司馬懿對陣,諸葛亮命魏延、陳式引兩萬兵去取箕穀,恐遭魏兵伏擊,諸葛亮遂遣鄧芝至軍中提醒魏延需謹慎小心,不可輕進。魏延、陳式當即就譏笑諸葛亮多疑,若非如此,就不會有街亭之失。魏延更是百般嘲弄,說諸葛亮首次伐魏不聽其言,如今又執意兵出祁山,既令進軍,又叫他慎進,實乃號令不明。鄧芝回見諸葛亮,說了陳式、魏延的無禮。諸葛亮隻是一笑而過。諸葛亮知魏延素有反意,常常不服,隻因他英勇善戰,才予以任用,但像他這樣的人,久後必生患害。而那次兵出箕穀,魏延、陳式竟不聽號令、被魏軍伏擊,但因戰事緊張,魏延日後還有用處,遂強忍怒火,借魏延、陳式互相扯皮之機,斬了陳式,也算“殺雞儆猴”,給魏延提了個醒。
魏延謀反之心並非隻有諸葛亮一人知,帳下諸將,甚至吳主孫權也多有了解。六出祁山之時,為了北伐大業,諸葛亮命費持書徑到建業,入見孫權,請其出師伐魏共謀大事,當時孫權知諸葛亮用魏延為先鋒,遂讓費傳話:“魏延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必為禍害,應當慎之。”
當諸葛亮時日無多之時,他料魏延不久必反,遂在未亡前早作打算。
諸葛亮喚楊儀入內,告之:“我死之後魏延必反,可命人帶兵符去見魏延,試探其意,若其尚無反意,可令其斷後;若其有謀反之心,即令薑維斷後。不管何時,魏延一旦謀反,不必驚慌,可領眾將擂鼓呐喊,向其挑戰,再以話激之,使其憤怒,後讓一將迎戰,魏延定勝,而後他必想取你性命,找你挑戰,那時你方可打開我之錦囊,定有妙計除之。”楊儀應允,退出。
諸葛亮給楊儀的錦囊內容大致如下:
“我已讓馬岱混入魏延軍中,取其信任,今魏延謀反,以為無人能敵,你需與馬岱聯手殺之。見此錦囊之時,魏延必很張狂,而馬岱定在其後。你可直麵魏延,問他“你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我就獻漢中城池給你。以魏延秉性必會依言而行,那時馬岱會依我之計在魏延鬆懈時,將其斬於馬下。”
之前,諸葛亮已將此計密授馬岱,馬岱忠心定不辱使命,想那魏延此番縱有任何陰謀也終將成為泡影,而其必死全因他那顆不知足的心。
【智慧啟迪】
魏延這個人有才,但其人生與事業的失敗全在於“不知足”三個字。
老子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貪得無厭是最大的罪過。又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