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洪應明(1)(1 / 3)

洪應明,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明萬曆年間。

他是一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士人,且其一生中獨善其身的時候居多,是一個隱士。

洪應明生平

洪應明,字自誠,號初懷道人,大約生活在明萬曆年間,今江蘇金壇人,明著名文學家。

要了解洪應明,我們首先要了解明萬曆年間的社會狀況。

公元1572年,明穆宗突然中風駕崩,太子朱翊鈞繼位,是為神宗,改元萬曆。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維新變法,使萬曆初年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公元1582年,張居正逝世,此後明中興之象消失,明王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張居正逝世伊始,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公元1586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進行選美。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公元1589年,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神宗還派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隻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神宗在位期間另外兩項嚴重敗壞朝綱的事件是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

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一詞則起源於公元1610年的一次人事變動事件。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摸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而起。東林黨興起後,朝中其他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

另外一項政爭是國本之爭。主要是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公元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

此外,萬曆年間亦征戰不斷,包括援助朝鮮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亂、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公元1618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討明朝。公元1619年,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女真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由以上可知,明朝萬曆年間,朝綱不振,吏治腐敗,流寇四起,戰爭頻繁,社會混亂不堪,明朝從此走向衰亡。

這樣的社會政治形勢,導致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曆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汙,也不願意違心迎合鄙瑣的社會風氣,紛紛歸隱山林。洪應明便是其中之一。

對於洪應明,我們知之甚少,隻知道他與萬曆進士、禮部儀製郎中於孔謙交厚,與袁黃、馮夢楨等人也有所交往。早年曾離鄉學道,研究佛、釋、道,著有《仙佛奇蹤》,在對明朝廷心會意冷後,退隱不出,隻專心埋首於著述。

隱居後的洪應明,以旁觀的態度洞察世情,以自身的生活體驗人生,在山水泉石間尋求雅趣,直抒胸臆,適意而止,他將儒家積極入世、濟人利物的精神與佛道兩家避世超俗、修身獨善的思想融為一體,創作出一部囊括了中國人處世智慧的經典——《菜根譚》。

洪應明著作

洪應明有影響力的著作主要有:早期著作,《仙佛奇蹤》;中晚期著作《菜根譚》。其中,尤以《菜根譚》最為著名,影響最為深遠。

《仙佛奇蹤》

《仙佛奇蹤》又名《月旦堂仙佛奇蹤》,八卷。除《四庫全書》及《正統道藏》收入外,民國陶氏刊本是徽派版本月旦堂的重印本比較著名。此書前四卷屬道家,後四卷屬佛家,共狩收入曆代仙真一百人,每人一傳一畫。末尾附錄養生、精修等文辭,對於研究和探討古代哲學和養生有比較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

《菜根譚》

《萊根譚》是一部論述修身、處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共有360則。這些格言警句文詞秀美,對仗工整,短小精粹,促人覺醒,耐人尋味。問世400多年來,廣泛流傳於民間並遠播海外。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就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

明於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其譚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盡岩險。俯仰天地,見胸次之夷猶;塵芥功名,知識趣之高遠。筆底陶鑄,無非綠樹青山;口吻化工,盡是鴦飛魚躍。”頗為簡要地概括了此書的內容。

乾隆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則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並引月古語“性定菜根香”,說明隻有心性澹怕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