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諸葛亮自己也與薑維等三人一樣的裝扮,徑往魏營而去,一切依計行事,當諸葛亮將魏軍引至山坳時,他料司馬懿定會起疑不敢靠近,所以他事先命薑維、馬岱、魏延從三個方向衝向魏軍,此舉定能驚退司馬懿,使其退回上。
趁著司馬懿閉門不出的時間,諸葛亮早令三萬精兵將隴上小麥割盡,運赴南城,打曬去了,可憐司馬懿足智多謀,卻被諸葛亮騙得找不著北。
接下來在司馬懿企圖攻克鹵城的戰役中,諸葛亮用計,裏應外合,前後夾擊,使其潰不成軍,不敢再戰,直到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去襲劍閣,司馬懿才親自引兵再來攻鹵城。麵對大軍壓境,再加上司馬懿這個勁敵,諸葛亮豈敢輕敵,於是命令全軍嚴陣以待。
頗要人命的是,在這生死關頭,蜀軍八萬人中,有四萬人服役期滿,將由新兵接替,正整裝待返故裏。相比之下,魏軍有三十餘萬,兵力眾多,連營數裏,眾將都為此感到憂慮,此刻,諸葛亮嚴重的意識到軍心的重要性,他也深刻地體會到做一個讓人信服的領導,勢必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取信於自己的下屬。因此,諸葛亮堅決拒絕楊儀將換班軍士暫且留下退敵,待新兵來到,再換班的建議。
諸葛亮認為,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言在先,豈可失信?諸葛亮傳令,叫應去之兵,當日便行,諸葛亮的誠信之舉,讓軍士們感動不已,竟然大呼:“願意暫時不回,舍命殺退魏兵,以報丞相!”此情此景,讓諸葛亮老淚縱橫,含淚授他們攻敵之計:所有將士出城安營,待魏兵到,不給他們喘息之機,立即攻擊,以逸待勞,必能大勝。
果然,此役蜀軍將士人人皆如猛虎,魏兵抵擋不住,便往後退,蜀兵奮力追殺,隻殺得那雍、涼之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蜀軍大勝。
【智慧啟迪】
我們一定要記住以信為本的處世之道,在你的事業中,要養成守信的習慣。隻有守信的人,才會有人信任你。隻有做到了一諾千金,你的事業才有望發展壯大並蒸蒸日上。
以假亂真,金蟬脫殼:善進為能,善退亦為能
為剿滅曹操,恢複中原,諸葛亮率兵六出祁山,每日起早睡晚,日食不過數升。諸葛亮雖知食少事煩不能持久,但他更知自己肩負重任,除此之外,別無它法。
自用“木牛”、“流馬”大敗司馬懿之後,司馬懿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又策劃了一出“引君入甕,以火攻之”的好戲,於上方穀大敗魏軍,此一役蜀軍盡占渭南,之後,諸葛亮自覺神思不寧,諸將因此未敢進兵。
一日,費從成都趕來,報諸葛亮:東吳進兵伐魏不利,已經退兵。諸葛亮聞此言,猶如五雷轟頂,頓覺頭暈目眩,站立不穩,失去知覺。眾將急救,半晌方醒。諸葛亮心昏亂,舊病複發,他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
大丈夫理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扶病理事,愈感勞累,常常吐血不止。六、七日後,終於臥倒榻上,諸葛亮料自己時日無多,遂開始料理後事。
諸葛亮將自己親手所書兵法共二十四篇,傳予薑維,又把“連弩”之法一並授之。告知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慮,惟陽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薑維一一答應。
諸葛亮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叮囑自己死後,他可依計而行。
此後,楊儀前來問病,諸葛亮把一應大事,盡托楊儀代理。
諸葛亮一一調度完畢,便連夜將病情上奏劉禪,劉禪命尚書李福星夜至軍中問安。想到劉禪如此關切,而自己今後再不能為其效力,諸葛亮身心俱碎。見李福遂囑其應竭忠輔主,國家舊製,不可改易,諸葛亮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諸葛亮所著兵法授與薑維,他自能繼諸葛亮之誌,為國出力。
諸葛亮誌尚未實現,而身將先死,他雖不願,但也無可奈何,心中有太多不舍,遂又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撫麵,徹骨生寒,諸葛亮知自己已不能再臨陣討賊!
回到帳中,諸葛亮雖覺身體不適,但他深知自己死後,大軍退入蜀中,司馬懿定會乘勢追擊。與敵交戰,進需謀,退更需謀,而且退需要勇氣、需要智慧。
諸葛亮遂吩咐楊儀,馬岱、王平、張冀、張嶷等,皆忠義之士,堪可委用。緩緩退兵,不可急驟。薑維智勇足備,可以斷後。
他死之後,不可發喪,退兵之時,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若司馬懿來追,就將他先時所雕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司馬懿見了必然驚走,楊儀一一允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