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諸葛亮(5)(1 / 3)

麵對十五萬大軍,麵對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諸葛亮深知,此時若棄城而逃,無疑會暴露實情,在十五萬大軍麵前,必死無疑。惟一的辦法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抓住司馬懿多疑的特點,以假亂真,以無代有,虛實相間,讓其不戰自退。在諸葛亮看來,此役已不是一場士兵們的戰爭,而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一場心智和勇氣、膽識和氣魄的鬥爭。隻要諸葛亮能讓其起疑,此役便可取勝。於是,諸葛亮神情自若地傳令軍士:“將城中所有戰旗盡數放倒,所有兵士堅守城池,凡有擅自出入和大聲喧嘩者,定斬不赦!”又命令將四麵城門打開,每一城門處派二十軍兵扮作百姓,灑水掃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安排好後,諸葛亮頭帶方巾,身披鶴氅,帶兩名小童,持琴登城。邊飲酒,邊撫琴,表現得安然悠閑。諸葛亮心裏很清楚,憑他對司馬懿的了解和先前的幾次交鋒,諸葛亮深知,諸葛亮給此人留下了行事素來謹慎的印象,從不弄險,今天他正好可以利用司馬懿對他的這種認識,來個死裏逃生。

悠揚的琴聲,鎮定自若的神態,城裏井然有序的狀況,讓魏軍先鋒部隊見了,甚是困惑,他們不知虛實,便也不敢貿然進城,隻得派人策馬回報司馬懿。

悠揚的琴聲裏聽不出絲毫心慌,諸葛亮是那樣地深信自己會贏得這場戰爭。明快的琴律像是在嘲諷,又像是在挑釁司馬懿。良久,十五萬大軍竟在城外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後全部退卻。

諸葛亮見魏軍遠去,撫須一聲長笑,結果盡在意料之中,城中軍士見千鈞一發之險,在片刻之間化為烏有,不由得驚喜交加。

諸葛亮含笑對餘悸未盡的兵士們說:“司馬懿深知我謹慎,不曾輕易冒險,而今見我穩坐城中,所以不戰自退。”當然,此乃疑兵之計,萬不得已才能使用,倘若隨便使用此計,一旦被對手識破,必大敗無疑。

諸葛亮深知,要想此計成功,還需要暗設伏兵。諸葛亮料司馬懿定會退走,而且會選擇小路行兵,遂命關興、張苞二將速去武功山設伏。

果然,司馬懿率軍沿小路撤退,向北退至武功山時,遇上了張苞的伏兵。

先前的空城計已讓司馬懿心生疑問,此處遇到張苞,更以為是諸葛亮早已設置好的伏兵,更是對諸葛亮設計一事深信不疑,故隻求生路,不敢戀戰,此時,關興也領一隊人馬從左路殺出,更讓魏軍如驚弓之鳥,絲毫不敢停留,丟掉糧草輜重,沿路向山後逃去。

此一役,諸葛亮在猝不及防之際,隻用了三千人馬大敗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比起赤壁之戰有過之而無不及。

【智慧啟迪】

兵書有雲:“將者,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就是說,凡是做大事的人,必須有著極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從容麵對一切突如其來的打擊和挫折。

戰場上要沉著鎮定,才能取勝,日常生活中同樣如此,危急情況發生時,因為人們大多數沒有心理準備,所以通常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吃驚、恐慌。麵對危急,先要沉著、鎮定、果敢,不為危難所嚇倒,而後才有走出危急的機會。

五出祁山,兵勝誠信:

誠實守信是成大事必備的要素

一出祁山,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迫不得已上演空城計;二出祁山,錯攻陳倉,終無功而返;三出祁山,魏軍堅守不出,終因糧草不濟、身體欠佳,全軍撤退;四出祁山,苟安背叛,向劉禪進獻讒言,諸葛亮痛而退去。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次出師伐魏。魏明帝曹睿親臨長安指揮戰鬥,這是對軍士們最大的鼓舞,諸葛亮不敢輕敵,兵至祁山,便命安營紮寨。兵法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足以看出糧草對行軍打仗的重要性,可此次,李嚴的糧草遲遲未到。惟一的辦法隻能自救,諸葛亮猜想麥子應已成熟,蜀軍可秘密收割。

於是,諸葛亮留王平、張嶷、吳班、吳懿守祁山營寨,親率薑維、魏延諸將,前往鹵城,鹵城太守久仰諸葛亮大名,見他親臨,慌忙開城出迎,從太守嘴裏諸葛亮探知隴上麥子已熟,便留張冀、馬忠守鹵城,自引軍往隴上而去。

沒曾想,前軍回報,司馬懿引兵在此,諸葛亮心中暗暗吃驚,司馬懿確非等閑之輩,但對此諸葛亮早有打算。他命人推出三輛裝飾相同的四輪車,同自己乘坐的那輛一般模樣。這三輛車,是諸葛亮在蜀中預先造下的,為在必要時使用。接著,諸葛亮命薑維、馬岱、魏延裝扮成自己的模樣,各差一千軍護車,隨後五百軍擂鼓,每一輛車,用二十四人在左右推車,一律穿黑衣,赤著腳,披發仗劍,手執七星皂幡,之後又叫三萬軍士各拿工具,等候割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