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諸葛亮(4)(1 / 3)

不然,撇開劉備反曹的堅定,以興微繼絕為己任這一層不說,去了能受重用,一展平生抱負的,舍劉備其誰?劉備不以諸葛亮一介布衣、一名無知青年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單憑這一點,就使諸葛亮終生感激不盡。豈不聞“士為知己者死”,這是千亙古不變的真理。

既追隨劉備,諸葛亮一刻不敢怠慢,知道自己所學有限,要想順應時勢,惟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方能不負劉備所望,也才能更好地盡人臣之責。

劉備奪得荊州以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駐在臨丞,主持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充實軍糧,從赤壁之戰時的軍事外交鬥爭,轉到為擴大了的軍隊籌措軍糧和維持後方治安之上。前方由劉備負責,後方由諸葛亮負責,諸葛亮與劉備近似當年劉邦與蕭何,而諸葛亮所得到的信任,則遠遠超過了蕭何。

戰後荊州遭到嚴重破壞,軍糧保障任務十分繁重,諸葛亮不敢有片刻歡愉,邊幹邊學,籌措、儲備和供應軍糧由諸葛亮一人統籌。單就籌措而言,要向編戶的自耕農征集糧食,征集時要造冊登記,每家有田若幹,旱田,熟田,收米若幹,何時繳來,倉吏何人,收錢若幹,庫吏何人。糧食征集到了,下一步就是組織人力運糧。由於壯丁大都被征入伍,隻能組織老弱負糧。這就要以恩威撫恤人員,方能做到家家出穀,平其輸調,軍食用足。

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親自檢查,審核記錄,深知此職文書繁猥,非精細之人不能為。

可以說,正是這一工作,鍛練了諸葛亮治理的才能,培養了諸葛亮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作風,對諸葛亮堅定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信念起了重大作用。

記得後來諸葛亮為劉備坐鎮蜀地,諸葛亮收到了荊州馬良的來信,馬良稱讚諸葛亮順應人們的期望輔佐當世,光大國家,端倪已見。希望諸葛亮遇事多考慮,多了解情況,按照時代要求選擇人才,做到和光悅遠,遼德天壤,正確處理各方麵的關係,使當世人們安閑、心服,統一各方麵高妙的意見,不要相互競爭,奏出伯牙、叔曠那樣動聽的音樂。諸葛亮知道,人們對他寄以厚望,他必須更加努力。

如此直到劉備東征荊州為雲長報仇,曆時一年,劉備敗歸,住在蜀、吳邊境的白帝,竟一病不起,催諸葛亮前去。

諸葛亮從成都火速奔赴白帝。

此時劉備已六十三歲,病情嚴重,硬撐著等諸葛亮到來,諸葛亮一到,馬上約談,誠懇地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都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遺囑,交下兩個任務:安定國家;最終完成劉備未了心願——滅魏。當時諸葛亮像聽到一聲霹靂,十分震驚;像千斤重擔壓下來,肩頭陡然一沉;又像煦之春風,溫暖全身。聆聽劉備掏心窩之言,諸葛亮再次感受到三顧茅廬的激動之情,止不住淚流滿麵,發出肺腑之言:“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劉備又製詔文給這位未來後主:“汝跟丞相一起治國,要像侍奉父親一樣。”又叫來劉禪庶弟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交待:“我死後,你們兄弟要像待父親那樣對待丞相,不能有半點怠慢。”

白帝城托孤,劉備流露內心對諸葛亮的信任,如此以誠待諸葛亮,是劉備真性情的流露,怎能不令諸葛亮感動!

後來,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不久,又兼任益州牧,不僅國務歸諸葛亮,連地方之事也歸諸葛亮直接過問,可以說政事無論巨細,都取決於諸葛亮。許多人都說諸葛亮不懂放權,專權專治,那是他們不了解諸葛亮的秉性,不知道諸葛亮的內心,如果從赤壁之戰到白帝托孤,這十四年可以重新來過,筆者認為諸葛亮仍會選擇追隨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智慧啟迪】

諸葛亮任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範仲淹揮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高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崇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銘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我們應該繼承先賢們的優秀品質,弘揚民族文化的寶貴傳統,深懷責任感,兢兢以強,戒慎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