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諸葛亮(4)(2 / 3)

七擒孟獲:忍住躁進,攻心為上

建安三年(198年)諸葛亮坐鎮成都,獲悉蠻王孟獲起兵十萬犯境。諸葛亮深知南中之事,不僅關係到蜀國的安定,同時也關係到北伐大業,遂決定親自率軍遠征。

南中地勢險要、地處偏遠,孟獲是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在當地頗具威信,對蜀漢不滿之心存在已久。因此,諸葛亮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南中問題,就必須忍住躁進之心。南征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打敗叛軍,而是要徹底征服叛軍,使國家長治久安。要讓對手心服口服,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循序漸進,有一個讓其服氣的過程。

正所謂“兼聽則明”,為了更好地達到南征目的,諸葛亮廣開言路,聽取眾人意見。在眾多意見中,惟參軍馬謖的破敵之策與諸葛亮的想法相符:“南中地勢險要偏遠,即使今天用武力取勝,大軍一退還會反叛。如丞相舉兵北伐曹魏,他們得知國內兵力空虛,就會加緊舉行叛亂。若用武力把他們趕盡殺絕,又非仁者之情。用兵的道理,應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希望丞相不要專用武力,要注意征服他們的心。”

馬謖之言與諸葛亮不謀而合,更讓諸葛亮堅信“攻心”才是長久之計。

五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挺進南中,沿途平定零星叛軍,主力行至益州郡。孟獲為叛軍首領。諸葛亮知他在當地軍民之中威望很高,許多人都願意服從他的指揮。諸葛亮便欲對深得“夷漢所服”的孟獲采用“攻心”戰術,遂傳令軍中,與孟獲交戰之時不得傷害於他,隻能生擒。

蠻王孟獲得知蜀軍已進南中,就率軍前來迎戰,走到半路,正遇王平軍馬,軍容不整、戰旗雜亂,孟獲便有一些輕敵。兩軍對壘,王平與孟獲交戰,不過十幾回合,王平就露敗跡,調馬便走。孟獲見王平如此無能,催馬便追。孟獲不知是諸葛亮之計,被伏兵團團圍住,拚命衝殺才得以突圍,向山穀逃竄。他萬沒料到,山穀之中早有伏兵,無路可逃,隻能束手就擒。

押至營中,諸葛亮責問先帝待他不薄,他為何謀反。孟獲以自己世代居住南中為由,反說是蜀軍犯他土地,並不是他造反。後又大叫自己一時大意,才被捉住,不能算輸。諸葛亮知他心中很是不服,遂帶他參觀軍營,以軍威震懾,並以酒肉招待了他,而後放他回去。

孟獲回去重整兵馬,再次交戰。他派董荼那、阿會喃領兵與蜀軍交戰,結果大敗而歸。因為兩人上次被俘又被諸葛亮放回,孟獲疑心他們歸順了諸葛亮而故意敗陣,欲將二人除去,二人見事不妙,趁孟獲不備,帶人將孟獲捆了起來,送到了蜀軍營中。

此番,孟獲仍然不服,認為是自己部將叛變而被抓住,並不是諸葛亮之能力,遂諸葛亮又放他回去。

幾天之後,孟獲之弟孟優引百餘蠻兵,帶金珠、象牙之類,渡過瀘水,來蜀軍營中。諸葛亮召其入見,孟優表明來意:“孟獲感激丞相兩次不殺之恩,知道敵不過丞相,準備投降。讓我先行一步,送來禮物作為賞軍之用。”諸葛亮豈能不知這是孟獲詐降、裏應外合之計,但諸葛亮不露聲色,裝作信以為真,備下豐盛酒席,招待孟優一行。席間諸葛亮讓人頻頻勸酒,結果所有蠻兵喝得爛醉如泥。

半夜時分,孟獲果然前來襲營,不知諸葛亮早有準備,結果又被生擒。

孟獲又找借口,說是他用人不力,誤了大事,還是不服。於是,諸葛亮又第三次放他回去。

孟獲三次被擒,諸葛亮料他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輕敵,於是改變了戰術,首先將營寨遷到瀘水南岸,再設計擒他。

孟獲引十幾萬蠻兵恨怒而來,大有一決死戰的架勢。兵法有雲:“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諸葛亮見孟獲士氣很盛,故退回營寨,四麵緊閉,堅守不出。

數日之後,諸葛亮見蠻兵已多懈怠,於是召趙雲、魏延等用計破之。諸葛亮命軍士棄寨退過河北,蜀軍一退,讓馬岱拆去浮橋,移於下流,去渡趙雲、魏延過河接應。又讓張冀退兵之時在寨中多設燈火,引孟獲前來追趕,斷其後路。

次日,孟獲前來挑戰,見寨中無人,寨內還棄有糧草車仗數百輛,不知有計,以為蜀軍真的撤退,觀察營內虛張燈火以為疑兵,果然如諸葛亮所料,帶兵追趕。諸葛亮又預先在北岸沿河一帶,立下營寨,遍插旌旗,又設綿城,諸葛亮料孟獲追來,定以為諸葛亮怕其追趕暫時少住,不久便會退去,那時他再奮而擊之。如意算盤打得真好,卻不知蜀軍早已入他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