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諸葛亮(3)(1 / 3)

然而薛綜又說曹操已得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惟劉備不識天時,以卵擊石,豈有不敗之理?

對於薛綜,諸葛亮是憤怒譴責,為漢賊張目者“不足與言”!

一直沒有開口的陸績則鄙視劉備是“織席販履之夫”。對於這種揭人短處的行為,諸葛亮輕蔑地反問:“您不就是袁術座間杯桔的陸郎嗎?當年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履,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陸績啞然。

【智慧啟迪】

在這場辯論中,諸葛亮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辯論才華,想諸葛亮之對手,皆東吳久負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辯不勝他們,就無法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麵對投降派,諸葛亮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根據其人其論,分別進行反駁,對嘲笑的,反唇相譏;對為敵張目的,嚴詞斥責;對胡說八道的,冷嘲熱諷;對無知的,啟發引導。由於諸葛亮的理足詞嚴,口若懸河,使得群儒盡皆失色。正是由於那次舌戰,諸葛亮給了投降派狠狠地當頭一棒,才使得之後的工作得以順利的展開。

智說周瑜,堅定立場:激將之計,借題發揮

諸葛亮舌戰群儒震驚四野,傳為美談,可對諸葛亮智說周瑜,用激將之計,借題發揮,卻鮮有人知。

舌戰群儒隻是前奏,是為聯合孫權掃除的第一道障礙,然真正影響諸葛亮此次遊說孫權能否成功的關鍵人物則是周公瑾——周瑜。

諸葛亮對周瑜早有耳聞,此人年少才俊,心高氣傲,是孫權的得力助手,又因為和孫權有著特殊的關係(連襟)。在東吳更是聲名顯赫。關鍵是孫權對周瑜甚為器重。因此要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先得說服周瑜。

諸葛亮深知,憑周瑜的脾氣,除了孫權他是不可能再屈居別人尤其是曹操之下的,所以說是個堅定的反曹主戰派。但憑周瑜的才智和心機,要是諸葛亮貿然說聯合抗曹之計,怕是不太妥當。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誰又願意對方的才智高於自己呢?於是諸葛亮決定深藏不露,見機行事。

到東吳的第二天,傍晚時分,經過魯肅的安排,諸葛亮見到了這個自命不凡的周公瑾。果然,周瑜故做深沉,打過招呼之後,便將諸葛亮晾在一邊,不理不睬,隻顧和魯肅交談。

魯肅詢問周瑜,麵對南侵的曹軍是戰還是和,周瑜不假思索地告訴魯肅:“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其師不可拒,且其勢大,更不可敵。為東吳百姓著想,降是惟一的辦法,我明日麵見主公,請他派使者前往投降。”

諸葛亮深知周瑜想給自己來個下馬威,而他更知道自己不畏生死出使東吳,目的不是與誰結怨,而是聯盟,救劉備於水深火熱之中。於是,諸葛亮決定智說周瑜。

麵對周、魯二人的爭辯,諸葛亮在一旁隻管袖手旁觀,並不時發出冷笑。

周瑜見諸葛亮冷笑不止,忍不住就打探個中原因。

諸葛亮笑著說:“您欲降曹,乃是識時務者,可算是俊傑,甚合情理。想那曹孟德用兵如神,過去隻有呂布、袁紹、袁術、劉表敢與之對敵,今數人皆滅,天下無人可與之抗衡!惟有我主劉備不識時務,強與爭衡,存亡未保。將軍降曹,自可保富貴,國家何足惜!”

諸葛亮名義上稱讚周瑜,暗地裏損他、激他。借他說降曹一事,激怒魯肅,順便借題發揮,說出諸葛亮此行的目的。

果然,魯肅聞言大怒:“你是教我主屈膝受辱於曹賊?”

諸葛亮不急不慢地說:“子敬勿急,子敬勿急!今我有一計,既不需要派兵迎戰,也不必投降對方,隻需一葉翩舟送兩個人給曹操,便可退其百萬大軍。”

周瑜忍不住接口問:“但不知那是何方神聖,有如此能力?”

顯然,諸葛亮的故弄玄虛、旁敲側擊起了作用。

諸葛亮麵無表情地說:“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銅雀台,他廣選天下美女,放出話來,必得江東‘二喬’。此次引百萬之眾,實為此二女。將軍隻需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送與曹操,便能退敵。”

周瑜聽諸葛亮一說,一下子神情緊張起來,質問諸葛亮有何證據。

諸葛亮隨手掏出早已準備好的曹植作的《銅雀台賦》朗誦起來:

“……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大罵曹操老賊欺人太甚。

諸葛亮心中暗喜,臉上卻表現出滿臉困惑,邊勸解周瑜勿怒,邊火上澆油地氣他。

“江東去此二人,如太倉減一粟,尤木落一葉。將軍何需動怒。昔日漢武帝曾把公主許配給匈奴和親,今將軍何必吝嗇這兩個女子呢?”諸葛亮聲情並茂,既講道理,又擺事實,看起來就像是周瑜的摯友,其實諸葛亮是想以此激怒他對曹操的恨意,這樣一來,嘿嘿……此計可成矣!

諸葛亮的良苦用心終於換來了實質性的成果。周瑜對諸葛亮的態度有了大的轉變,並傻呼呼地告訴諸葛亮,大喬乃孫策之妻,而小喬乃他之妻。諸葛亮當時差點沒笑掉牙,大小二喬國色天香,她們的夫君是誰?諸葛亮豈有不知之理。

隨即,周瑜答應與諸葛亮聯手導演一場抗曹大戰,以泄心頭對曹操的憤恨。至此,諸葛亮的江東之行算是有了實質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