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抗曹:借人之力,圖己之事
博望坡一役,火燒曹軍,大敗夏侯,使其退回許昌,諸葛亮終於借這個機會上演了一場完美的處女秀。經此一役,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刮目相看,言語之間盡顯欽佩。劉備對諸葛亮更是讚不絕口。一班人馬回到新野,狂歡慶祝。與眾人的欣喜相比,諸葛亮則是憂心忡忡。想那曹操此次損兵折將,豈能善罷甘休,必自引大軍來犯,到時憑新野這個彈丸之地,怎麼能與之相抗?為此,諸葛亮向劉備諫言:趁劉表病危,借此機會占取荊州,然劉備憤而拒絕。諸葛亮見他意已決,隻得另做打算。
果然,曹操自夏侯博望坡兵敗之後不久,兵分五路率五十萬大軍攻打劉表、劉備和孫權。此時,劉表又不幸病逝,其子劉琮在蔡夫人的擺布下獻荊襄以降曹操,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真是可悲,讓人惱火的是劉備再一次拋棄了諸葛亮的建議,不去襄陽,執意前往樊城。最後一路損兵折將,輾轉至江夏。
經過這一次的變故,劉備元氣大傷,除了幾員虎將之外,就剩些殘兵敗卒,好在江夏劉琦處還有些兵力,劉琦自諸葛亮授計救他之後,一直視諸葛亮為再生父母,也願意聽諸葛亮差遣,惟此讓諸葛亮略感欣慰。
劉備自此次兵敗後,整天長籲短歎,愁眉不展,食欲不振,為扭轉他的頹廢情緒,諸葛亮決定授他一計,以寬其心。
諸葛亮修書一封,著家丁送於劉備。書中內容如下:
今天下局勢您當一目了然,誰強誰弱,涇渭分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近些年來發展頗為迅速。呂布、劉表、袁紹、袁術數雄已滅,天下英雄隻剩您與孫權,然您又新敗,與曹操抗衡者隻剩孫權。
然這是表象也,仔細斟酌,便能察出個所以然,曹挾天子雖能號令群雄,然畢竟民心所失,此次出兵,更是不義之師,相比之下,您以仁義號稱於天下,人心所向;不義之師,討伐仁義之人,豈有不敗之理?!關鍵是您是否有取勝的決心?!
諸葛亮料劉備定不甘屈服,故意吊他胃口。
然空有決心還遠遠不夠,麵對當前局勢,敗曹軍的惟一辦法是聯合孫權共同拒之。
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自己的錦囊妙計:借人之力,圖己之事。
【智慧啟迪】
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須學會“借人之力,圖己之事”。一方麵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麵可以與人形成一股合力。諸葛亮自比樂毅,一是因為樂毅之誌與諸葛亮相似;二是因為樂毅善於“借人之力,圖己之事”,他聯合秦楚之晉為燕昭王攻下七十餘城,如此戰績,問當今天下又有何人?
舌戰群儒:雄辯決定一切
曹操南下,來勢凶猛,自劉備同意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曹之後,次日,諸葛亮便奉命出使東吳。
一切如諸葛亮所料,東吳的主降派們並不願意和劉備聯合抗曹,張昭首先對諸葛亮發難,譏笑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不知天高地厚。
對於他的自以為是,諸葛亮用事實進行反駁。
“我以少數兵力,成功地進行了博望燒屯,白沙用水,使夏侯、曹仁等輩心驚膽戰。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何談不知天高地厚?”
為挫東吳群儒的銳氣,諸葛亮不僅反駁了張昭的譏笑,更是以庸醫殺人為喻,隱笑張昭之流是庸臣誤國。最後加大打擊力度,反唇相譏,譏諷張昭之流是“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隻急得張昭眼紅脖子粗。
虞翻見張昭無話可說,遂大誇曹軍聲勢,想以此來勸阻孫權出兵。
這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回答如何,直接關係到東吳之行的成敗,所以,諸葛亮詳細地分析了曹操的軍隊:
“曹操兵雖多,但不足以懼。”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曹操本身所帶之兵,皆為北方之人,北方人不習水戰,且他們又連日惡戰,長途跋涉,已是強弩之末,無半點威脅;其二,袁紹的手下是蟻聚之兵;其三,劉表的餘部是烏合之眾。因此,雖兵有百萬也形同虛設,並沒有多大威脅。”
諸葛亮話還沒說完,又引來虞翻的嘲笑。他笑諸葛亮“軍敗當陽,計窮夏口”,還敢在此談不“懼”。
對虞翻的不知進退,諸葛亮同樣以譏諷的口吻回敬:
“劉備以數千仁義之師,又怎能敵百萬殘暴之眾?今日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時機。相反,今江東兵精糧足,又有長江之險易守難攻,爾等卻欲使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這樣看來,劉備才是真正不懼操賊的人啊!”
虞翻被諸葛亮駁得啞口無言。
還沒等諸葛亮端起茶杯,步騭又發話了,他說諸葛亮“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
對於他的責問,諸葛亮並不諱言,而是理直氣壯地說:
“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他們皆有濟事救國之大才,此非畏強淩弱、慎刀避劍之人也。而你們聽到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談降,怎麼敢笑蘇秦、張儀呢?我替你們的膽小如鼠聒恥,替你們的主公孫權悲哀。”
步騭默然無語。